人才培养模式
全国非中医类高等院校中医执业医师培养能力的评价分析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7,37(03) : 341-346. DOI: 10.3760/cma.j.issn.1673-677X.2017.03.005
摘要

通过分析2013年~2015年非中医类高等院校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中医类别、中西医结合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参考人数、通过人数、通过率以及总通过率,来评价非中医类高等院校培养中医执业医师的能力。结果显示,2013年~2015年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总通过率分别为60.41%、60.28%、60.62%,学校通过率最高为93.55%、90.00%、90.53%,最低为34.04%、20.00%、27.74%;中西医结合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总通过率分别为51.76%、47.52%、54.84%,学校通过率最高为83.33%、75.86%、84.55%,最低为25.00%、18.67%、24.15%。全国非中医类高等院校之间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差距较大。虽然开设中医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较多,但实际培养中医执业医师的院校不多。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情况作为评价非中医类高等院校培养中医执业医师能力的指标之一,可为高等院校在中医相关专业的设置、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等方面提供参考。

引用本文: 王琼, 刘陆阳, 胡颖楠, 等.  全国非中医类高等院校中医执业医师培养能力的评价分析 [J] .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7,37 (03): 341-346. DOI: 10.3760/cma.j.issn.1673-677X.2017.03.00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非中医类的高等院校是指除24所中医药大学(学院)以外的,开设中医学专业和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等中医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包括综合大学、独立学院、医学院校等)。高等医学教育是培养执业医师的主要途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检验申请者是否掌握从业必须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手段。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医师考试改革的推进,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评价医学生的临床能力方面的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高等院校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摇篮,201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信息管理数据显示,我国除24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外,开设有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中医相关专业本科教育的高等院校有154所。然而,各高等院校培养中医执业医师的能力和数量却各不相同,有些院校为西医院校,有些为综合院校,还有24所高等中医药院校所属的具有独立法人的二级学院。我们在以往的研究中已对24所高等中医药院校执业医师培养的情况进行了分析[1]。本文选择了中医类和中西医结合类两个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类别(类别代码分别为140和150)(以下简称140类别考试、150类别考试),对全国开设中医相关专业的非中医类高等院校的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2013年~2015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比较非中医类高等院校的中医相关专业医师培养能力情况,为开设中医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