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临床医学专业"4+4"模式招生笔试对考查多学科背景本科毕业生医学相关学科知识储备的有效性。
2020年12月,以2020年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进入复试并参加笔试的58名考生的专业背景、本科平均学分绩点(grade point average,GPA)、笔试成绩和录取结果为资料,对此资料和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2个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
参加笔试的学生均来自国内"双一流"院校和全球高水平大学,本科为理学、工学、经济学、农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专业,学生的笔试成绩与GPA之间不相关(r=0.052,P=0.701);拟录取的35名学生与未录取的23名学生的笔试成绩分别为67.0(62.0,71.0)分和58.5(52.5,65.0)分,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709,P<0.01)。
参加笔试的学生本科专业背景呈现多样化;笔试对甄别学生医学专业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具有有效性。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2017年7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其中指出,"严格控制8年制医学教育高校数量和招生规模,积极探索基础宽厚、临床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支撑机制"。为探索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模式,2018年北京协和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启动了临床医学专业"4+4"模式的教学改革,第一个"4"指完成不少于4年的非医学专业的本科及以上的教育,第二个"4"指完成4年的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教育部正式批复名称为"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项目(以下简称试点班)。试点班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医学教育被定位为专业教育,所谓专业教育是指为高技能的职业,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过程,最终培养出获得职业资格认证的从业者。专业教育需要的是完成通识教育、心智成熟、具有成熟职业取向的受教育者。因此,我校试点班项目打破传统的通过高考从高中生招收医学生的模式,尝试从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中招收多学科背景、热爱医学、个性心理特征适合学医的优秀本科生,以培养多学科背景的高层次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因为试点班生源的本科专业均非医学类,且专业各不相同,为了保证入学质量,必须设计专门的入学考试。在国际上,北美地区医学院对报考学生的本科专业不做限制,只规定其在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及最低学分,要求学生通过美国医学院校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AAMC)主办的美国医学院校入学考试( 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MCAT),再由各医学院组织面试,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以及对医学相关职业的认知进行深入考查。我校试点班项目招生参照北美地区医学院招生模式,设置初审和复试2个环节,初审为考生申请和资料审核,复试设置笔试、多站迷你面试(multiple mini interview,MMI)、专家组面试3个独立的环节,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医学相关职业适应性、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进行考查。为保证3个环节的独立性,不对面试专家公布笔试成绩。3个环节的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有固定的比例,形成综合成绩,根据试点班的招生计划,对考生各项综合成绩进行排序后择优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