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园地
软骨鼓室成形术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52(4) : 316-320. DOI: 10.3760/cma.j.issn.1673-0860.2017.04.019
引用本文: 郝瑾, 陈树斌, 李永新. 软骨鼓室成形术 [J] .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 52(4) : 316-320. DOI: 10.3760/cma.j.issn.1673-0860.2017.04.01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将软骨应用于中耳手术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多年前已被推荐用于鼓膜内陷囊袋的处理,但是证据有限[1,2,3,4,5]。最近,将软骨用于鼓膜紧张部的大部重建的报道越来越多,主要针对反复穿孔、鼓膜不张和胆脂瘤的病例[6,7,8]。由于软骨的厚度和韧性,有人担心使用软骨后会导致明显的传导性听力损失;但与之恰恰相反,几项研究结果均表明使用软骨进行鼓室成形术后,听力结果和使用筋膜没有明显差异[6,7,8]。实验和临床研究均显示,软骨在中耳内耐受良好,可长期存活[9,10,11,12]。软骨移植物可能主要接受来自渗出液的营养,能和鼓膜良好地融合[3]。人类和动物研究显示,尽管随着时间推移,软骨移植物稍有软化,但软骨基质仍保持完整。当然,其内也会产生一些腔隙,提示软骨细胞出现退行性变[13,14]。即使在咽鼓管功能持续不良的情况下,软骨移植物也能保持其韧性,对抗吸收和内陷。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