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
DWI-ASPECTS在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中的应用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6,15(1) : 6-10. DOI: 10.3760/cma.j.issn.1671-8925.2016.01.002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扩散加权成像的Alberta卒中早期CT评分(DWI-ASPECTS)评估急性前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2年3月至2014年7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48例,依据其溶栓后30 d及90 d的改良Rankin评分(mRS)分为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组。对2组患者临床资料、溶栓后DWI-ASPECTS分值等进行组间比较;再以预后是否良好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回归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

结果

静脉溶栓后30 d及90 d,预后良好组溶栓后DWI-ASPECTS分值更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值更低,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治疗后30 d及90 d,入院NIHSS分值(OR=1.359,95% CI=1.132~1.633,P=0.001;OR=1.381,95% CI=1.130~1.688,P=0.002)和溶栓后DWI-ASPECTS分值(OR=0.583 ,95%CI=0.432~0.789,P=0.000 ;OR=0.545 ,95%CI= 0.387~0.767,P= 0.001)是评估预后是否良好的独立预测因子。ROC曲线分析显示,静脉溶栓后30 d及90 d, DWIASPECTS以7分为截点时,曲线下面积最大,面积分别为0.874(敏感度为70.4%,特异度为85.7%)、0.902(敏感度为77.8%,特异度为91.7%)。

结论

DWI-ASPECTS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预后有较好的评估价值,且其对静脉溶栓后90 d的价值优于30 d的评估价值。

引用本文: 陈慧铀, 姜亮, 孙军, 等.  DWI-ASPECTS在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中的应用 [J] .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6, 15(1) : 6-10. DOI: 10.3760/cma.j.issn.1671-8925.2016.01.00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早期静脉溶栓是目前治疗时间窗内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之一,然而,并非每例接受静脉溶栓的患者均能获得良好的预后[1,2,3]。基于扩散加权成像的Alberta卒中早期CT评分(DWI-ASPECTS)是评估大脑中动脉区早期缺血性变化的半定量评分系统[4]。鉴于DWI检测早期缺血性改变较CT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观察者间一致性,ASPECTS评分系统已经逐步应用于DWI上,并越来越多地用来评估患者患病情况及其预后[5,6,7]。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急性脑梗死早期静脉溶栓患者溶栓后的DWI-ASPECTS评分与溶栓后30 d和90 d的预后情况,探究DWI-ASPECTS评分对静脉溶栓结局的评估价值。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