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活化的BV2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变的影响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6,15(6) : 580-584. DOI: 10.3760/cma.j.issn.1671-8925.2016.06.008
摘要
目的

采用脂多糖(LPS)刺激BV2小胶质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模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分泌炎症因子、表型转变的影响。

方法

体外原代培养并纯化大鼠MSCs,常规培养BV2小胶质细胞。实验分PBS对照组、PBS联合MSCs处理组、LPS刺激组、LPS联合MSCs干预组,应用Transwell细胞共培养系统培养MSCs与BV2小胶质细胞(共培养比例为1∶1、2×105个/孔),上室接种MSCs,下室接种BV2细胞,LPS的刺激浓度为1 μg/mL,作用24 h后收集各组细胞培养上清及BV2小胶质细胞,Griess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NO的浓度;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的含量;RT-PCR、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小胶质细胞一氧化氮合酶(iNOS)、Arg-1 mRNA和蛋白的表达。

结果

MSCs干预后活化BV2小胶质细胞的"阿米巴样"形态明显改善;与PBS对照组、PBS联合MSCS处理组相比,LPS刺激组细胞培养上清中NO的浓度、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PS刺激组相比,LPS联合MSCS干预组BV2小胶质细胞分泌NO、TNF-α、IL-1β的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BS对照组相比,PBS联合MSCS处理组、LPS刺激组BV2小胶质细胞的iNOS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rg-1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PS刺激组相比,LPS联合MSCS干预组BV2小胶质细胞iNOS mRNA和蛋白的表达降低,而Arg-1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SCs可抑制活化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促进小胶质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变,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引用本文: 周小琳, 何展文, 李栋方, 等.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活化的BV2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变的影响 [J] .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6, 15(6) : 580-584. DOI: 10.3760/cma.j.issn.1671-8925.2016.06.00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特征为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改变。小胶质细胞活化在其发病过程起关键的作用,近年来已成为药物治疗MS的新靶点。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固有的巨噬细胞和免疫监视细胞,约占脑内细胞的10%,在免疫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构成中枢神经系统的第一道防线[1]。小胶质细胞的可塑性很高,与外周巨噬细胞一样,活化小胶质细胞可分为M1型和M2型。M1型活化小胶质细胞主要发挥促进炎症作用;M2型活化小胶质细胞可以抑制免疫应答,发挥神经修复和保护作用[2,3]。近年来如何诱导M1型小胶质细胞向具有抗炎作用的M2型小胶质细胞转变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