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H2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及树突棘的保护作用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6,15(11) : 1091-1097. DOI: 10.3760/cma.j.issn.1671-8925.2016.11.003
摘要
目的

探讨吸入高浓度H2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及树突棘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1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n=40),假手术组吸入含67%N2和33%O2的混合气体,模型组、治疗组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后分别于再灌注同时吸入67%N2和33%O2的混合气体、67%H2和33%O2的混合气体。各组大鼠分别于再灌注72 h、5 d、9 d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特异性神经元核蛋白(NeuN)染色情况及计数阳性细胞,采用比色法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变化。同时在再灌注9 d时采用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以及采用高尔基染色检测锥体神经元及树突棘数量。

结果

(1)免疫组化染色NeuN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在再灌注72 h、5 d、9 d时海马CA1区神经元结构相对完整且集中,形态接近正常,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模型组再灌注各时点NeuN阳性细胞计数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再灌注各时点NeuN阳性细胞计数虽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SOD活性及MDA含量检测显示:治疗组在再灌注72 h、5 d、9 d时血清SOD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和假手术组,而MDA含量则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各组再灌注不同时点SOD活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模型组及治疗组MDA含量均逐渐下降,再灌注不同时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再灌注9 d时,水迷宫实验发现定向航行实验中治疗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短于模型组,空间探索实验中第Ⅳ象限游泳时间明显长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4)高尔基染色显示:治疗组较模型组在神经元树突分支复杂性及海马CA1区神经元及树突棘数量方面均显著提高,且治疗组树突棘密度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再灌注同时吸入高浓度H2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可产生明确的保护作用,并改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H2能够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氧化应激减少氧化损伤,进而保护神经元及树突棘的结构及功能等有关。

引用本文: 谭永星, 袁楠楠, 夏裕宁, 等.  H2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及树突棘的保护作用 [J] .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6,15 (11): 1091-1097. DOI: 10.3760/cma.j.issn.1671-8925.2016.11.00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临床心肺复苏及脑血管手术等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等脑血管事件往往具有毁灭性的危害,然而目前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脑损伤程度及预后的效果不令人十分满意。大量研究已表明,H2对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具有选择性抗氧化及抗炎症,减轻脑水肿,改善神经功能等作用[1,2],但其具体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通过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吸入高浓度H2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点海马CA1区神经元及树突棘的保护作用和可能机制,以期为H2应用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