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
急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邻近部位继发脑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9,18(12) : 1189-1195. DOI: 10.3760/cma.j.issn.1671-8925.2019.12.001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邻近部位继发脑损伤(脑出血或脑梗死/水肿)的危险因素、发生机制及治疗策略。

方法

选择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行开颅手术治疗的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44例。根据患者术后CT或MRI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继发脑损伤组(n=11)和未继发脑损伤组(n=33)。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硬膜外血肿厚度在评估患者继发脑损伤中的意义,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患者继发脑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11例患者术后邻近部位继发脑损伤,其中脑出血3例,脑梗死/水肿6例,脑出血合并脑梗死/水肿2例。其中1例明确为创伤性脑静脉循环障碍导致皮质静脉引流区域脑出血,2例二次开颅手术后均获得满意疗效。与未继发脑损伤组比较,继发脑损伤组患者硬膜外血肿厚度≥33.5 mm者所占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硬膜外血肿厚度对评估患者术后邻近部位发生继发脑损伤具有预测价值(P<0.05),其曲线下面积(AUC)、诊断临界值分别为0.722、33.5 mm。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硬膜外血肿厚度≥33.5 mm是急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邻近部位继发脑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OR=7.367,P=0.024,95%CI:1.298~41.797)。

结论

急性硬膜外血肿厚度≥33.5 mm时术后邻近部位发生继发脑损伤的概率显著增加,颅内静脉循环障碍对继发脑损伤的发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引用本文: 傅世龙, 袁邦清, 刘必松, 等.  急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邻近部位继发脑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 [J] .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9,18 (12): 1189-1195. DOI: 10.3760/cma.j.issn.1671-8925.2019.12.00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急性硬膜外血肿常由受力点处颅骨骨折伤及血管破裂所致,约占所有创伤性颅内血肿的30%[1]。急性硬膜外血肿侧较少合并脑挫裂伤,部分患者伤后或术后于血肿侧可发生脑出血,其发生机制不完全为脑挫裂伤进展性出血。研究表明急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于压迫部位可继发脑出血、脑梗死/水肿[2,3,4],但目前未将脑出血、脑梗死或水肿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并系统性分析其发生机制;且颅内静脉循环状况对继发脑出血、脑梗死/水肿发生的影响目前尚未阐明。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急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邻近部位继发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机制及治疗策略,以期为该病的临床救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