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急性肾损伤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 2019,17(3) : 1-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38.2019.03.001
引用本文: 樊超男, 李荣山. 急性肾损伤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J] . 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2019,17 (3): 1-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38.2019.03.00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一、急性肾损伤的定义及诊断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肾功能的快速下降及代谢废物的蓄积。临床上常由脓毒症、大手术、低血容量、横纹肌溶解、尿路梗阻和药物毒性等多种因素引起[1]。KDIGO共识将AKI定义为48小时内血清肌酐增加到26.5 mmol/L,或7天内血清肌酐增加到基线的1.5倍,或6小时内少尿[2]。AKI的发生率从所有住院患者的1%~7%到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的30%~50%不等,死亡率高达50%,存活的AKI患者中有相当比例后来发展为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20%~50%)或终末期肾病(5%),最终需要接受肾脏替代治疗。鉴于上述原因,AKI的早期识别对于其及时治疗以及更好的预后至关重要[3]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