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桥接长段周围神经缺损导管的构建策略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7,40(12) : 1142-114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904.2017.12.024
摘要

周围神经缺损修复、再生与功能恢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桥接神经缺损的空腔导管仅具有支撑与隔离的作用,而复合导管能模拟神经再生微环境,具有生物活性,可有效地引导雪旺细胞的迁移和轴突的再生,达到较理想的修复效果和功能恢复。随着组织工程、再生医学和生物材料学以及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构建具有仿生性、功能性复合神经导管桥接修复神经长段缺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就神经导管用于周围神经长段缺损修复的构建策略做以概述。

引用本文: 马义勇, 王伟. 桥接长段周围神经缺损导管的构建策略 [J] .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7,40 (12): 1142-1145. DOI: 10.3760/cma.j.issn.1673-4904.2017.12.02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每年因各种因素导致神经损伤约100万人[1],其伤后高致残率和劳动能力的丧失,导致的不仅是个人、家庭问题,更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其修复一直是临床具有挑战性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短距离的神经缺损,一般可采用直接缝合。当神经缺损相对较长,不能实现无张力缝合时,则需要进行神经移植[2]。对此,通常可采用自体神经移植、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以及空腔神经导管修复,而临床医生的首选仍是"金标准"的自体神经移植。但自体神经移植属"拆东墙补西墙"式的修复方式,存在许多局限性,如供区神经感觉障碍、神经大小不匹配、神经瘤等[3]。作为替代自体神经移植方法的同种异体神经移植,虽可根据患者的实际需要取材、应用,但术后需服用18个月左右的免疫抑制剂,且可引发患者二次感染和新发肿瘤的危险[4]。为解决上述治疗方法面临的问题,神经导管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特别是伴随生物材料学的发展进步,已有多种神经导管被批准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一定的修复效果[5,6]。但与应用自体神经移植修复长段神经缺损相比较,尚不尽如人意,因此研究者注意到这可能与修复后神经再生的内外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如何通过优化桥接神经导管的构造,扬长避短,有利于恢复修复后神经长段缺损的功能,这是神经组织工程学和再生医学不可回避的问题。下面就构建修复神经长段缺损,有利于再生,促进功能恢复的桥接神经导管策略加以概述。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