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肥胖对肥厚型心肌病心脏形态改变及临床预后的影响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9,42(4) : 330-33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904.2019.04.010
摘要
目的

探讨肥胖与肥厚型心肌病(HCM)心脏形态改变及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

入选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住院资料完整的206例HCM患者并对其随访,设置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为主要终点。根据入院时体质量指数(BMI)分为正常体质量组(BMI < 24 kg/m2)、肥胖前组(24 kg/m2 ≤ BMI<28 kg/m2)、肥胖组(BMI ≥ 28 kg/m2),比较各组基线特征及MACCE发生情况。

结果

20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50.4 ± 18.6)个月,死亡29例(14.1%),心源性死亡17例(8.2%),包括心脏骤停4例,心力衰竭13例,其余12例死于癌症等其他疾病。随着BMI的上升,患者的左室质量指数(LVMI)无明显变化,左心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质量(LVM)却呈明显上升趋势。单因素分析显示,冠心病、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慢性心力衰竭病程>1年、心房颤动、BMI、LAD、左室射血分数、LVM、LVMI与HCM患者发生MACCE相关,但多因素分析显示,仅BMI(OR=1.335,P=0.006)及NYHA分级≥Ⅲ级(OR=3.513,P=0.046)是HCM患者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肥胖与HCM患者的不良心脏形态改变相关,控制体质量可能改善HCM患者的临床预后。

引用本文: 李月, 李瑶, 黄为, 等.  肥胖对肥厚型心肌病心脏形态改变及临床预后的影响 [J] .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9,42 (4): 330-33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904.2019.04.01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常见的遗传性的心脏病,临床可表现为无症状、心绞痛、胸闷、呼吸困难、运动耐力下降、晕厥、猝死和心力衰竭等症状,尽管多数患者能长期存活,但其仍然是青少年及运动员猝死最常见原因之一[1]。由于HCM病程进展相对缓慢,因此对其可能引起不良预后的因素进行预防显得十分重要。目前国内外研究显示,HCM患者的预后与性别、肥厚部位及程度、是否梗阻等因素相关,但近年来美国HCM指南建议将肥胖纳入患者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2,3]。已有研究表明肥胖对HCM患者的预后相关[4],但这一结果是否对中国患者适用尚未可知,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评估体质量指数(BMI)对HCM患者心脏形态及其临床预后的影响。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