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不同年龄人群前交通动脉瘤发生的临床特征及破裂风险分析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9,42(6) : 546-55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904.2019.06.017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人群前交通动脉瘤发生的临床特征及破裂风险。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5年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19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并按年龄分为两组:青年组(<65岁)及老年组(≥ 65岁),对比两组的临床特征及动脉瘤形态参数的差异。

结果

青年组共390例,单因素分析中发现破裂组与未破裂组高血压病史、动脉瘤大小、最大瘤体高度、最大垂径、动脉瘤最大瘤体高度与周边血管平均管径比值(SR值)、动脉瘤最大垂径与瘤颈的比值(AR值)、动脉瘤角度、A1段变异情况、动脉瘤形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中只有动脉瘤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461,95% CI 1.027~2.079,P=0.035)。老年组共129例,单因素分析中发现破裂组与未破裂组高血压病史、动脉瘤大小、最大瘤体高度、最大垂径、SR值、动脉瘤周边血管管径、动脉瘤角度及动脉瘤朝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中只有S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1.516,95% CI 1.782~74.445,P=0.01)。青年组与老年组对比后发现,两组性别构成、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动脉瘤周边血管管径及SR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青年人中,前交通动脉瘤以男性为好发,特别是吸烟者,动脉瘤大小是判断其破裂危险程度的重要指标;在老年人中,前交通动脉瘤以女性为好发,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而SR值的大小与其动脉瘤破裂有明显关系。

引用本文: 林博丽, 杨运俊, 陈丽芳, 等.  不同年龄人群前交通动脉瘤发生的临床特征及破裂风险分析 [J] .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9,42 (6): 546-55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904.2019.06.01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颅内动脉瘤是最常见非创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AH)的病因,并具有高病死率及高致残率[1,2],从而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而年龄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与破裂密切相关。有文献指出高龄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3]。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造成的病死率及致残率也随着增高[4]。在治疗方面,不管手术夹闭动脉瘤或者动脉瘤栓塞术,其最终的病死率与终生致残率也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5]。另外,相比较与颅内其他位置动脉瘤,发生于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mA)的动脉瘤更容易出现破裂出血[6]。因此,探讨年龄与AComA动脉瘤的发生与破裂关系至关重要。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ACom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动脉瘤形态参数,来探讨在不同年龄阶段中AComA动脉瘤发生及其破裂的危险因素。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