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先天性白内障形觉剥夺性弱视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研究
国际眼科纵览, 2019,43(3) : 199-203.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19.03.012
摘要

近年来采用OCT对先天性白内障形觉剥夺性弱视眼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thickness, RNFLT)进行研究,对不同种族、不同年龄、白内障术后不同时间的RNFLT进行测量分析,发现白内障术后短期内RNFLT变薄,术后长期RNFLT较对照组更厚,因此认为先天性白内障形觉剥夺性弱视眼的RNFLT可能存在异常增厚。(国际眼科纵览,2019, 43:199-203)

引用本文: 赵于渔, 赵云娥. 先天性白内障形觉剥夺性弱视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研究 [J] . 国际眼科纵览,2019,43 (3): 199-203.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19.03.01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先天性白内障是指在胚胎期或出生时即存在的晶状体部分或全部混浊,是导致儿童视力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1,2]。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先天性白内障的全球患病率为0.63/10000~9.74/10000,婴幼儿盲目中约10%~38.8%与先天性白内障有关[3]。清晰的视网膜成像是儿童视觉发育的关键要素,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在婴幼儿时期由于晶状体混浊遮挡瞳孔,致使剥夺了黄斑接受正常光刺激的机会,使得处于发育阶段的黄斑发育不良或停滞,造成形觉剥夺性弱视[4],导致或加重斜视、眼球震颤,对于婴幼儿的视力发育具有很大影响,严重者可致盲。然而关于形觉剥夺性弱视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国际上多以双眼异常的相互作用和形觉剥夺理论为研究基础[5]。既往研究证实形觉剥夺性弱视的中枢机制是视皮层眼优势柱的转移和外侧膝状体神经元及突触结构的退行性改变,然而对形觉剥夺性弱视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thickness, RNFLT)变化尚存在较大争议[6,7,8,9]。近年来因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快速发展,使得先天性白内障儿童也能获得质量较高的图像[10]。RNFLT测量在先天性白内障儿童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引发了对先天性白内障形觉剥夺性弱视眼RNFLT的研究,然而结论却相互矛盾。本文参考国内外文献,分别就正常儿童、斜视性弱视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和形觉剥夺性弱视儿童的RNFLT进行介绍,重点就先天性白内障形觉剥夺性弱视眼RNFLT的研究现状及展望作一概括。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