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筛板结构及影像学研究进展
国际眼科纵览, 2019,43(5) : 300-305.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19.05.003
摘要

筛板为一种网状筛孔结构,无髓鞘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突从中穿过。长期以来筛板被认为是轴突损伤的主要部位,因而在青光眼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随着OCT技术及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革新,筛板形态学研究及生物力学分析成为可能。本文着重关注临床中筛板所产生的生物力学特性及跨筛板压力差(TLPD)概念,同时突出影像学领域的技术进步及其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为未来研究提供可能的方向。除眼压外,脑脊液压力(CSFP)及TLPD在青光眼致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筛板的位移方向不仅取决于TLPD带来的应力改变,同时也受周围巩膜结构生物力学特性影响。青光眼患者视野暗点的产生与筛板小梁层的局部损伤/缺损或重塑(如不规则凹陷、断层及孔洞等)有关。OCT检测的筛板前表面相关参数筛板深度(LCD)、筛板曲率(LCC)和筛板整体形状指数(LC-GSI)等也与青光眼的发生与进展相关。(国际眼科纵览,2019, 43:300-305)

引用本文: 吴建, 王宁利. 筛板结构及影像学研究进展 [J] . 国际眼科纵览,2019,43 (5): 300-305.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19.05.00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青光眼为全球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之一[1],是一种进行性视神经病变。其特征为视神经凹陷性萎缩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丢失并伴有视野缺损[2]。而筛板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被认为是损伤发生的主要部位[3],且与青光眼致病机制相关。近年来眼科学检查技术不断精进,相干光断层成像(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等精密仪器的出现弥补了早期使用检眼镜的不足,因此,从生物力学及形态学角度对筛板结构进行研究成为新的临床方向。本文试图阐明筛板结构在青光眼致病机制中发挥的潜在作用,同时对新技术手段进行分析,评估临床效益及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