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髋部骨折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原因分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5,17(2) : 129-133. DOI: 10.3760/cma.j.issn.1671-7600.2015.02.009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27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89例,女185例;年龄为65~100岁,平均80.0岁;左侧133例,右侧141例。骨折AO分型:31-A1型70例,31-A2型192例,31-A3型12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将所有患者分为对侧再骨折组和对侧无骨折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后Trendelenburg征阳性率、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髂腰肌肌力等,对P<0.05的因素再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241例患者术后获6~66个月(平均30.1个月)随访。15例患者(6.2%)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对侧再骨折组(n=15)与对侧无骨折组(n=226)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侧别、骨折分型、是否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受伤至手术时间、内固定方式、手术时间、术后是否输血、住院时间、术后Trendelenburg征阳性率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Singh指数及髂腰肌肌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ngh指数(OR=0.325,P=0.026)和髂腰肌肌力(OR=0.584, P=0.046)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结论

严重骨质疏松是造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病理基础,术后髓关节功能、尤其是髂腰肌肌力下降是导致患者摔倒的主要原因。防治骨质疏松,进行髋关节周围肌群、尤其是髂腰肌肌力的康复锻炼是预防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主要方法。

引用本文: 杨欢, 林朋, 刘成刚, 等.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原因分析 [J] .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5, 17(2) : 129-133. DOI: 10.3760/cma.j.issn.1671-7600.2015.02.00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的患者也日益增多。国外文献[1,2]报道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率差异较大,分别为2.9%和9.2%,国内樊仕才等[3]报告的发生率为2.64% (6/227)。虽然之前也有研究[4]将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原因归咎于骨质疏松,但近期的研究越来越将关注点集中在摔倒、身体的活动能力及身体构造方面。本研究对2008年1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7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与对侧髋部无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Singh指数、术后Trendelenburg征阳性率、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患髋髂腰肌肌力等,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