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
股骨转子间六部分骨折分型产生机制的有限元分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5,17(5) : 433-437. DOI: 10.3760/cma.j.issn.1671-7600.2015.05.014
摘要
目的

建立股骨近段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股骨转子间六部分骨折分型的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64层螺旋CT对1例60岁正常男性志愿者左股骨近段进行扫描,所得图像以.jpg格式保存,并导人Photoshop 7.0软件进行三维模型绘制,再将所得三维图像运用Super 93软件建立股骨近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划分节点764个,单元531个(密质骨306个、松质骨225个)。运用该模型模拟人摔倒过程中髋关节内收、外展、内收内旋、外展外旋及髋关节内收内旋同时臀中肌、梨状肌、髂腰肌剧烈收缩状况下股骨转子间的应力分布情况。

结果

单纯髋关节内收时,应力主要分布于外侧骨皮质部并向转子间区扩散(二部分骨折)。单纯髋关节外展时,应力主要分布于内侧骨皮质部并向转子间区扩散(二部分骨折)。髋关节内收内旋或外展外旋时,应力均在大转子及转子部的前侧壁、后侧壁较为集中,并同时向内、外侧骨皮质及转子间区扩散(三、四部分骨折)。髋关节内收内旋同时梨状肌、臀中肌、髂腰肌剧烈收缩时,应力在大转子、小转子及转子部的前侧壁及后侧壁较为集中,并同时向内、外侧骨皮质及转子间区扩散(五、六部分骨折)。

结论

股骨转子间六部分骨折分型符合人摔倒时转子部所受的复杂应力情况,结合CT三维重建,较以往的分型更加直观,并可根据不同分型选择手术方式。

引用本文: 陈振沅, 李开南, 张之玺. 股骨转子间六部分骨折分型产生机制的有限元分析 [J] .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5, 17(5) : 433-437. DOI: 10.3760/cma.j.issn.1671-7600.2015.05.01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股骨转子间骨折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目前对于身体状况良好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尽早行手术内固定治疗已成为共识[1,2,3]。对于内固定物的选择,常借助骨折的分型来指导。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分型方法很多,采取哪种分型来指导内固定物的选择存在争议。我国已有学者提出新的分型方法,王满宜[4]主张应用简化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方法,姜保国等[5]主张重点区分稳定型骨折和不稳定型骨折等。目前国际上已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分型包括骨折AO分型和Evans分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