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论著
单侧椎弓根旁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下胸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观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5,17(9) : 780-785. DOI: 10.3760/cma.j.issn.1671-7600.2015.09.010
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单侧椎弓根旁入路与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KP)治疗下胸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评价单侧椎弓根旁入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行PKP治疗下胸椎压缩性骨折的47例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组单侧椎弓根旁入路组(A组,25例28个压缩椎体)和单侧椎弓根入路组(B组,22例24个压缩椎体)。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术前、术后3 d、术后1年的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健康调查简表(SF-36)及椎体内骨水泥的充盈程度。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随访至少1年。A组较B组手术时间较短、透视次数少、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骨水泥充盈度好、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术后3 d和1年的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VAS评分、ODI、SF-36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以上各项结果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为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式,但单侧椎弓根旁入路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引用本文: 刘磊, 刘光旺, 马超. 单侧椎弓根旁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下胸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观察 [J] .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5, 17(9) : 780-785. DOI: 10.3760/cma.j.issn.1671-7600.2015.09.01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为影响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疾病,其中脊柱压缩性骨折最常见,骨折后患者出现腰背部疼痛、脊柱后凸畸形等一系列症状。此类骨折保守治疗需要长期卧床、并发症多;而开放手术治疗创伤大,患者多为老年人,耐受性差,术后容易出现退钉、椎弓根骨折等并发症。随着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通过强化骨水泥,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患者卧床时间短,临床已得到广泛应用。下胸椎是整个脊柱中PKP最难以实施的阶段,原因在于下胸椎的椎弓根矢状径与椎体矢状面及几乎平行或呈负角度,椎弓根横径及矢状径窄、短,在下胸椎这种生理结构表现的尤为明显,为PKP带来困难。单侧椎弓根旁入路避开椎弓根,由单侧横突-肋横关节-椎体进入伤椎,进针角度灵活,导针可达对侧椎体前中1/3,一次性确保双侧注入足量的骨水泥、从而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医患透视次数。本研究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行PKP治疗的47例下胸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侧椎弓根旁侧入路和单侧椎弓根入路,现将两种入路疗效报告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