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论著
微创内固定系统接骨板不同复位策略治疗成人股骨远端骨折的比较研究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9,21(7) : 564-568. DOI: 10.3760/cma.j.issn.1671-7600.2019.07.003
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股骨远端骨折应用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接骨板的两种复位策略,评价新的复位策略在临床上是否具有可行性。

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骨科因股骨远端骨折行LISS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的31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1例,女20例。其中21例患者行先复位骨折端再固定(方法1),男9例,女12例;年龄(73.2±16.2)岁。剩余10例患者行先固定股骨远端再复位(方法2),男2例,女8例;年龄(70.8±20.4)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患侧膝关节改良特种外科医院评分。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失血量[(593.3±99.1)mL和(494.7±94.4)mL]、手术时间[(121.7±8.1)min和(106.4±8.5)min]、术后并发症发生率(0和10%)、膝关节改良特种外科医院评分[(83.8±1.4)分和(84.2±3.1)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随访期内均未出现骨不连、畸形愈合等。

结论

对于成人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先固定股骨远端再复位的方法理论上具有复位操作简单的特点,且可以获得与先复位骨折端再固定无差异的手术效果,可以作为临床医生的选择之一。

引用本文: 陈杰, 陆阳, 丁兆伦, 等.  微创内固定系统接骨板不同复位策略治疗成人股骨远端骨折的比较研究 [J] .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9, 21(7) : 564-568. DOI: 10.3760/cma.j.issn.1671-7600.2019.07.00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股骨远端骨折通常指股骨远端1/3部分的骨折,距远端关节面7.6~15.0 cm不等。不同文献所指不一,临床上通常指累及股骨髁上(干骺端)和髁间的骨折,其发生率约占整个股骨骨折的4%~7%[1]。股骨远端因邻近膝关节,骨折常累及关节面,造成关节功能障碍,治疗较复杂。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关节功能,股骨远端骨折应采用的治疗原则是:恢复肢体长度、解剖复位关节面、恢复力线和旋转[2]。近年来根据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PO)[3]发展而来的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LISS)接骨板,对骨折周围软组织剥离较少、损伤小、保护骨膜血供,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4]。常用的手术技巧是将关节骨折块解剖复位并尽可能恢复下肢的长度、旋转和力线,然后再进行股骨髁和骨干的固定。膝关节完全伸直时由于腓肠肌和大收肌的牵拉会导致膝关节反屈和短缩,膝后加垫使膝关节屈曲可纠正力线。处理畸形及维持力线需要手法牵引或使用骨折牵开器,在粉碎性等复杂骨折时解剖复位非常困难,维持复位特别是依靠手法牵引时则更困难。本文因此提出了一种改良的复位策略和技巧,即先固定股骨髁再行复位,然后再行骨干固定,将其应用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通过与同期收治的采用先复位骨折端再固定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比较,以评价该种复位策略在临床上是否具有一定可行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