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平行或垂直双钢板构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青年与老年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9,21(9) : 810-815. DOI: 10.3760/cma.j.issn.1671-7600.2019.09.013
摘要
目的

比较平行或垂直双钢板构型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治疗青年与老年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解剖锁定加压钢板(LCP)平行或垂直双钢板构型ORIF治疗的54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年龄不同分为两组:青年组(18~30岁)29例,男14例,女15例;年龄(25.5±3.6)岁。老年组(≥60岁)25例,男3例,女22例;年龄(67.1±5.8)岁。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末次随访时屈伸旋转活动度、疼痛数字评分(NRS)、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快速上肢功能障碍评分(Quick-DASH)、并发症及二次手术等情况。

结果

除致伤能量、合并伤情况、性别外,青年组与老年组患者其他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老年组,青年组多为高能量损伤且合并损伤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3.6±15.0)个月(12~63个月)。老年组患者的总失血量[(643.9±298.7)mL]显著少于青年组患者[(953.9±554.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屈伸旋转活动度、NRS评分、MEP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老年组患者的Quick-DASH评分[(13.9±14.4)分]高于青年组患者[(5.7±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肘关节僵硬、尺神经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青年组二次手术率(37.9%,11/29)明显高于老年组患者(4.0%,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平行或垂直双LCP构型ORIF治疗青年和老年肱骨髁间骨折均安全、有效,且疗效相当。

引用本文: 花克涵, 陈辰, 李庭, 等.  平行或垂直双钢板构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青年与老年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J] .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9, 21(9) : 810-815. DOI: 10.3760/cma.j.issn.1671-7600.2019.09.01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肱骨髁间骨折是肱骨远端骨折中最复杂也是最难治疗的一种关节内骨折,约占其总体的1/3[1]。虽然近年来采用平行或垂直双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internal fixation,ORIF)、尤其是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LCP)的应用已经显著提高了疗效[2,3],但临床疗效并不十分满意。肱骨髁间骨折好发于2个年龄和性别阶段:12~19岁男性和≥60岁女性[1]。国内有研究显示北方地区好发于21~30岁的青壮年[4],且多由高能量损伤(交通伤、运动伤)导致,合并软组织损伤较重,因此术后容易出现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且青壮年患者因工作、情感、经济等因素对美观、功能需求较高,故一旦出现僵硬等并发症,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功能。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骨折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因常合并骨质疏松等因素,老年人群的肱骨髁间骨折多为低能量损伤,骨折粉碎、骨折线低位且复杂,因此治疗难度大,对内固定物稳定性要求较高,临床预后多不理想[5]。目前国内外较少报道两者术后疗效的差异,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采用平行或垂直双LCP构型ORIF治疗的54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资料,旨在对比此手术方式治疗青年和老年2个年龄段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