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
磁力诱导细胞靶向移植介导磁化荧光细胞修复小鼠骨缺损及机制研究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9,21(9) : 796-801. DOI: 10.3760/cma.j.issn.1671-7600.2019.09.011
摘要
目的

探讨磁力诱导细胞靶向移植(MagIC-TT)技术在介导治疗性荧光基因标记细胞进入骨组织内部修复小鼠骨缺损中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对比磁化与未磁化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GFP-BMSCs)(n=3)的生物学特性和靶向迁移能力。将GFP-BMSCs以MagIC-TT法负载到组织工程骨中(实验组,n=5),再植入红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的大段股骨缺损模型中修复骨缺损,以未接种细胞的组织工程骨(对照组,n=5)及仅用髓内钉固定的空白组(n=3)为对照。术后3个月分别从X线片、显微CT、半固体脱钙和组织学等方面分析骨修复的效果和机制。

结果

磁化与非磁化GFP-BMSCs的吸光度值(0.760±0.029、0.733±0.033)、存活率(87.9%±1.0%、87.4%±2.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磁化的GFP-BMSCs迁移率高于非磁化的GFP-BMS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X线片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支架降解,股骨缺损部位近端和远端由新生骨组织相连;空白组术后无新骨形成;对照组见少量骨形成。显微CT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去除髓内钉后,股骨缺损区形成稳定的新生骨组织。半固体脱钙实验结果显示:支架材料内的GFP-BMSCs在新生骨髓腔与软骨陷窝中分布密集,红色荧光蛋白受者细胞贯穿其中,即供者细胞和受者细胞都共同参与了新生骨的形成。

结论

MagIC-TT技术可以介导治疗性细胞深入骨组织,修复小鼠骨缺损取得了良好疗效;红、绿双重荧光蛋白基因标记配合半固体脱钙等技术可观察到供、受者细胞共同参与了骨修复。

引用本文: 江千里, 陈滨, 江雨, 等.  磁力诱导细胞靶向移植介导磁化荧光细胞修复小鼠骨缺损及机制研究 [J] .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9, 21(9) : 796-801. DOI: 10.3760/cma.j.issn.1671-7600.2019.09.01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交通事故、外伤、手术、感染、原发骨肿瘤或骨转移癌的治疗等均可导致大段骨缺损。大段骨缺损、尤其是负重骨缺损的治疗,是骨科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通常骨缺损修复有3种方案: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和组织工程骨移植。自体骨移植效果好,但取骨量有限,且以牺牲健康组织为代价,移植骨的形态、大小也常与骨缺损区不匹配;异体骨移植通常来自尸体骨,供、受者免疫不合和病原体传播风险较大。每年世界范围内进行的骨移植手术超过220万例,对骨骼供体有巨大需求[1],而自体骨和异体骨的来源有限,导致其无法在临床大量应用。组织工程骨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组织工程骨的临床应用长期停滞不前,相关机制不清是主要原因——骨组织骨密度高、透光性差、结构复杂,使得治疗性细胞难以深入骨组织内部,临床治疗进展缓慢,且骨组织相关机制研究的动物模型及研究手段也非常少[2,3]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