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骨质疏松性骨折与再骨折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9,21(11) : 1005-1008. DOI: 10.3760/cma.j.issn.1671-7600.2019.11.014
摘要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行性改变为特征,可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风险升高的代谢性骨病。骨质疏松后骨折是骨质疏松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常因为预防不足、诊断不及时而带来严重后果。因此,骨质疏松的预防和骨质疏松后骨折与再骨折的风险评估的重要性逐年增加。本综述从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3个方面回顾近年来骨质疏松后骨折与再骨折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影像学水平从双能X线吸收法、骨小梁评分、CT到高分辨率周边定量CT;临床表现上从独立危险因素到骨折风险评估工具;实验室检查从骨转换标志物、5-羟色胺到微小RNA,不断提高了骨质疏松后骨折和再骨折的风险评估的敏感性,但也存在相应问题还需要不断探究和完善。

引用本文: 朱佩佩, 曹玉霖, 刘勇, 等.  骨质疏松性骨折与再骨折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 [J] .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9,21 (11): 1005-1008. DOI: 10.3760/cma.j.issn.1671-7600.2019.11.01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骨质疏松是一种影响范围广,致残率高导致社会经济负担加重的疾病,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行性改变、骨脆性增加为特点,好发于绝经后女性及老年男性,其中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率最高[1]。WHO定义骨质疏松为骨矿物质密度值(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同种族、同性别年轻成人正常值相差小于2.5个标准差(T评分<-2.5)[2]。据我国最新的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结果显示,我国40~49岁人群患病率为3.2%,其中男性2.2%,女性4.3%;50岁以上人群的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9.2%,其中男性6.0%,女性32.1%;而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为32.0%,其中男性10.7%,而女性为51.6%[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进展,骨质疏松发病率将持续上升。且我国许多骨质疏松症及其相关骨折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得到充分诊断,从而导致未及时接受治疗以及治疗不足[4]。因此,预防骨质疏松及准确地评估骨质疏松后发生骨折和再骨折的高危风险成为了防治骨质疏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的研究从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三个方面不断去探究如何提高骨质疏松骨折和再骨折风险评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