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论著
肱骨髁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肘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分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9,21(11) : 966-972. DOI: 10.3760/cma.j.issn.1671-7600.2019.11.007
摘要
目的

探究肱骨髁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出现肘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行切开复位双钢板治疗的159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的资料。男83例,女76例;年龄14~79岁,平均42.6岁。根据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活动度及术后是否行肘关节松解手术分为2组:僵硬组(屈伸和/或旋转活动度<100°和/或行肘关节松解术)和非僵硬组(屈伸及旋转活动度≥100°且未行肘关节松解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将年龄、性别、损伤侧别、损伤能量、骨折AO分型、开放/闭合骨折、是否合并其他骨折、是否合并神经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长、手术入路、内固定构型、是否使用抗异位骨化药物、是否行取内固定手术等作为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0~63个月(平均32.0个月)。末次随访时骨折均获愈合。僵硬组38例,非僵硬组121例。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能量损伤(OR=3.141,95%CI 1.396~7.070,P=0.006)和受伤至手术时间>1周(OR=2.596,95%CI 1.123~6.000,P=0.026)是肱骨髁间骨折术后肘关节僵硬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高能量损伤及受伤至手术时间>1周与肱骨髁间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密切相关,是导致肱骨髁间骨折术后出现肘关节僵硬的独立危险因素,需在临床治疗中充分警惕并谨慎处置。

引用本文: 花克涵, 陈辰, 李庭, 等.  肱骨髁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肘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分析 [J] .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9,21 (11): 966-972. DOI: 10.3760/cma.j.issn.1671-7600.2019.11.00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肱骨髁间骨折是其中最为复杂的关节内骨折,AO分型为C型,多发生于12~19岁男性的高能量损伤,以及80岁以上的女性的低能量损伤[1]。肘关节僵硬是肱骨髁间骨折最常见且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约为0~21%不等,整体发生率约为8.6%[2]。肱骨髁间骨折多伴有关节内或干骺端粉碎,手术难度大,内固定稳定性差,虽然双钢板技术尤其是采用解剖锁定钢板治疗显著提高了疗效,但术后出现肘关节僵硬、不愈合、内固定失效、感染、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3,4,5]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