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踝损伤
改良后外侧入路治疗外踝后踝骨折的初步报道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20,22(1) : 45-48. DOI: 10.3760/cma.j.issn.1671-7600.2020.01.008
摘要
目的

观察改良后外侧入路锁定钢板治疗外踝后踝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创伤骨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5例累及外踝后踝骨折的患者资料,男13例,女12例;年龄18~70岁,平均43.1岁;踝关节损伤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度9例,旋后外旋型Ⅳ度11例,旋前外旋型Ⅳ度5例;合并踝关节脱位6例。后踝骨折根据Haraguchi分型全部为Ⅰ型骨折。均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外踝后踝。观察记录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50~100 min,平均70 min。21例患者术后获12~18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术后3~5个月均骨性愈合。3例患者出现创口浅表感染,无术后粘连、深部感染,无长屈肌腱挛缩畸形、内固定松动、断裂等不良情况发生。末次随访时采用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定疗效:优13例,良6例,可2例。

结论

改良后外侧入路可以同一切口解决后踝及外踝骨折,避免剥离长屈肌起点,减少了长屈肌术后粘连,值得推广。

引用本文: 方文来, 陈墨川, 孙辽军, 等.  改良后外侧入路治疗外踝后踝骨折的初步报道 [J] .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20, 22(1) : 45-48. DOI: 10.3760/cma.j.issn.1671-7600.2020.01.00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踝关节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关节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4%[1],其中约14%~44%累及后踝[2]。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深入研究,后踝骨折对踝关节稳定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3]。尽管对于后踝骨折的手术指征存在一定争议[1],但是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主张复位固定后踝骨块[2,4]。由长屈肌及腓骨长短肌间隙进入的后外侧入路是固定后踝骨块最常用的入路[5,6]。我们在该入路的实践中发现,少数患者出现了趾的屈曲挛缩[4]。后内侧入路在暴露固定后踝骨折的应用,国内外学者亦有报道。经血管神经束及长屈肌间隙进入的改良后内侧入路具有后踝暴露良好的优点[6],但是邻近血管神经束有牵拉损伤的风险。我们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结合上述两个入路采用后外侧入路,由长屈肌内侧暴露后踝治疗了25例踝关节外踝后踝骨折患者,现通过回顾性研究就该入路的临床初步应用疗效报道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