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认知损害中的应用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6,24(5) : 454-45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65.2016.05.010
摘要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 SIVD)被认为是引起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的最重要和常见的原因。若能早期发现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认知损害(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SIVCI)或皮质下血管性认知损害(subcortical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sVCI)患者,会使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D)在发生之前得到识别甚至逆转其进程成为可能。最近的研究显示,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state fMRI, rsfMRI)有可能为SIVCI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文章对rsfMRI在SIVCI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引用本文: 蒋欣, 尹春丽, 滕振杰, 等.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认知损害中的应用 [J] .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6, 24(5) : 454-45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65.2016.05.01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 SIVD)是一组由脑部小血管疾病导致的,以皮质下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和脑白质病变为主要损害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时也被称为皮质下脑血管病,以不同程度的认知损害和多种皮质下损害的临床特点,如步态障碍、排尿障碍、假性延髓麻痹、跌倒、情感失禁、抑郁和锥体外系症候群等为主要表现,被认为是引起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的最重要和常见的原因[1]。VCI包括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 VCIND)、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D)和混合性痴呆等类型。若早期发现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认知损害(subcortical ischemic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SIVCI)或称为皮质下血管性认知损害(subcortical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sVCI)患者,会使其在VaD发生前得到识别甚至逆转成为可能。然而,SIVCI缺乏特异性的客观指标,多数研究诊断所采用的神经心理量表和MRI影像学标准尚未统一,其早期诊断仍是难点,亟待解决。另外,如能更深入地了解SIVCI的发病机制,将会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起到积极的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减轻社会负担。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