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与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6,24(9) : 815-81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65.2016.09.006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的相关性。

方法

前瞻性纳入9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后检测血清BDNF含量,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采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 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6个月随访时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进行抑郁评定,≥17分为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

结果

共40例患者(44.4%)发生PSD,轻度抑郁30例(33.3%),中度抑郁8例(8.9%),重度抑郁2例(2.2%)。单变量分析显示,PSD组多发性梗死的患者比例(65.0%对32.0%;χ2=9.723,P=0.002)、基线NIHSS评分[(7. 05±4. 25)分对(4. 35±3. 14)分;t=3.465,P=0.001]和出院时NIHSS评分[(5.43±3.02)分对(3.11±2.56)分;t=3.944,P<0.001]显著高于非PSD组,而受教育年限[(9.03±4.51)年对(13.45±5.02)年;t=4.340,P<0.001]、血清PDNF浓度[(16.754±4.451)pg/ml对(29.551±3.213)pg/ml;t=15.827,P<0.001]以及出院时BI[(55.00±28. 10)分对(83. 11±27. 11)分;t=4.809,P<0.001]显著低于非PSD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清BDNF水平是PSD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0.571,95%可信区间0.416~0.967;P=0.003)。

结论

高血清BDNF水平是PSD的独立保护因素。

引用本文: 李婛, 邹东华, 徐丙超, 等.  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与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 [J] .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6,24 (9): 815-818.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65.2016.09.00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是卒中后的一种常见精神障碍并发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中的主要成员,广泛分布在脑组织和外周血中。近年来的研究证实,BDNF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1]。在抑郁和应激相关的情感障碍中,海马BDNF的表达和血浆BDNF浓度均显著降低。尽管海马损伤的内在机制尚未阐明,但众多研究提示BDNF及其传导通路在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和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抑郁障碍密切相关[2]。发达国家研究的资料显示,卒中患者PSD发生率为20%~50%,其症状可持续3~6个月。在中国,抑郁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患病率为2%左右[3]。与无抑郁的卒中患者相比,PSD患者存在明显认知损害,生活质量更低,而且病死率更高[4]。因此,早期识别并积极改善PSD能使患者尽早获益。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设计,旨在通过测定血清BDNF含量研究其与PSD的相关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