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有症状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危险因素和致卒中机制:青年与中年患者的比较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6,24(9) : 819-82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65.2016.09.007
摘要
目的

探讨青年和中年有症状脑动脉粥样硬化(symptomatic cerebral artery atherosclerosis, sCAA)患者危险因素和致卒中机制的差异。

方法

连续纳入因sCAA所致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住院的青年(18~44岁)和中年(45~55岁)患者。根据弥散加权成像所示急性脑梗死灶的分布模式判定sCAA的致卒中机制,包括动脉-动脉栓塞(artery-artery embolism, AAE)、闭塞旁支动脉(local branch occlusion, LBO)和血流动力学障碍(hemodynamic impairment, HI)。单发卒中机制定义为只存在上述1种机制,多发卒中机制定义为存在上述≥2种机制。

结果

共纳入186例患者,男性138例;青年组82例,平均年龄(40.11±4.94)岁;中年组104例,平均年龄(51.26±2.97)岁。青年组男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中年组(81.71%对68.27%;P=0.043);而中年组高血压(70.19%对47.56%;P=0.002)和糖尿病(38.46%对20.73%;P=0.011)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青年组。青年组sCAA累及大脑中动脉更多见(64.63%对48.08%;P=0.002);而中年组累及基底动脉更常见(12.50%对3.66%;P=0.037)。单个/多个卒中机制在2组患者中均较常见(青年组49/30,中年组57/42;P=0.645)。在多个卒中机制中,青年组AAE+LBO+HI更多见(16.46%对6.06%;P=0.030),而中年组AAE+HI更为多见(21.21%对3.80%;P=0.001)。

结论

青年sCAA患者的危险因素和致卒中机制与中年患者存在明显差异,提示青年sCAA具有其独特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其防治策略可能有别于中年患者。

引用本文: 陈红兵, 李竹浩, 张健, 等.  有症状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危险因素和致卒中机制:青年与中年患者的比较 [J] .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6, 24(9) : 819-826.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65.2016.09.00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脑动脉粥样硬化(cerebral artery atherosclerosis, CAA)是一种重要的卒中病因,其中有症状CAA(symptomatic CAA, sCAA)患者的卒中复发风险显著增高[1,2,3,4,5,6]。10%~14%的卒中发生于青年(<45岁)人群[7],且呈逐渐增高趋势[8]。研究表明,20.8%~35.4%的青年缺血性卒中由sCAA所致[9,10,11,12,13]。目前,青年卒中的诊治策略主要参照那些基于中老年患者为主要对象的研究结果制定的指南,尚缺乏专门针对青年卒中患者的诊治指南。对青年与中老年卒中患者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为临床实施个体化诊治方案提供支持证据。近年来,已提出了不少治疗sCAA的新方法和策略,例如支架置入、他汀以及双联抗血小板药治疗等。然而,目前对青年sCAA所知甚少,仅有个别研究涉及[14],对青年和中老年sCAA有何异同之处也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对青年与中年sCAA患者之间危险因素、病灶分布和致卒中机制进行对比和分析,探讨青年和中年sCAA危险因素和致卒中机制的差异。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