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椎基底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特征与单纯性眩晕的相关性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6,24(12) : 1085-109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65.2016.12.006
摘要
目的

探讨头部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显示的椎基底动脉形态学特征与单纯性眩晕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单纯性眩晕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时期无眩晕的其他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和MRA数据,利用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单纯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单纯性眩晕患者118例,对照者179例。单变量分析显示,2组在左侧椎动脉弯曲度、基底动脉狭窄率以及既往眩晕史、既往卒中史、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左侧和右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发生率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眩晕史[优势比(odds ratio, OR)6.17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945~19.620;P=0.002]、左侧椎动脉弯曲程度较重(OR 1.860,95% CI 1.127~3.069;P=0.015)和左侧椎动脉发育不良(OR 4.543,95% CI 1.761~11.721;P=0.002)是单纯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既往卒中史(OR 0.377,95% CI 0.162~0.877;P=0.024)和基底动脉发育不良(OR 0.401,95% CI 0.193~0.830;P=0.014)是其独立保护因素。

结论

既往眩晕史、左侧椎动脉弯曲程度较重和左侧椎动脉发育不良是单纯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既往卒中史和基底动脉发育不良可能是其独立保护因素。

引用本文: 高旭萍, 谢高生, 闫荣. 椎基底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特征与单纯性眩晕的相关性 [J] .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6,24 (12): 1085-109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65.2016.12.00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以"眩晕"为主诉的患者在门诊、急诊和住院部都很常见,在中国普通人群中的总体患病率为4.1%左右[1]。眩晕按照病因可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中国的一些横断面研究显示,在眩晕患者,尤其是老年眩晕患者中,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以及后循环先天发育不良的血管改变占很高的比例[2]。对临床拟诊断为中枢性眩晕的126例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血管异常的检出率高达66.7%,包括椎动脉狭窄、闭塞、迂曲、先天性发育纤细,基底动脉狭窄、闭塞,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双侧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等[3]。然而,在临床工作中,除了一些具有典型表现的周围性眩晕和一些影像学可证实的中枢性眩晕之外,不伴随其他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单纯性眩晕患者的病因诊断并非易事,最终多被冠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帽子,而是否具有明确的椎基底动脉血管病变却无法明确。既往研究表明椎动脉发育不良(vertebral artery hypoplasia, VAH)与眩晕可能有关[4]。基底动脉发育不良(basilar artery hypoplasia, BAH)同样是一种血管变异,但其与后循环缺血事件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是否具有临床意义尚不清楚。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 VBD)是椎基底动脉血管的异常延长、扩张和迂曲,有报道称其在首次卒中患者中的检出率为2.06%[5],而在后循环梗死患者中可达3.7%[6],因此提示VBD可能影响后循环供血。另外,作为颅内重要的代偿结构——Willis环的完整性也会影响颅内供血情况,而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etal-typ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FTP)是导致Willis环不完整的重要血管变异,可增高后循环缺血的发病风险[7]。本研究旨在探讨这些血管变异的存在与单纯性眩晕之间的相关性,进而解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解剖学基础。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