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单纯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梗死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和远期转归:动脉粥样硬化与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比较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7,25(10) : 885-89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65.2017.10.003
摘要
目的

探讨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CA)粥样硬化病变所致单纯ACA供血区梗死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和远期转归,并与其他病因所致单纯ACA供血区梗死进行比较。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由弥散加权成像证实的单纯ACA供血区急性梗死患者,根据卒中病因分为ACA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和非ACA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梗死模式分为包括穿支动脉梗死(perforating artery infarction, PAI)、小分支动脉梗死(small branch infarction, SBI)和皮质分支动脉梗死(cortical branch infarction, CBI)的单发性梗死,以及合并上述2种或3种单发性梗死的多发性梗死。对ACA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和非ACA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和远期转归进行比较。

结果

共纳入86例患者,男性47例,年龄39~88岁,平均(67.5±12.5)岁。ACA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56例;非ACA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30例,包括颈内动脉粥样硬化12例,心源性栓塞6例,颈内动脉夹层分离2例,病因不明10例。ACA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女性(53.6%对30.0%;P=0.043)、渐进型起病(58.9%对20.0%;P=0.001)、单发性SBI(21.4%对3.3%;P=0.029)和梗死灶累及ACA小分支动脉供血区(80.4%对46.7%;P=0.001)的患者比例高于非ACA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而CBI的患者比例较低(17.9%对55.3%;P=0.001)。ACA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和非ACA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随访时间分别为(29.8±16.5)个月和(30.4±18.5)个月(P=0.534),5年累积不良事件(卒中、心血管事件和死亡)发生率分别为36.3%和69.9%(时序检验:P=0.021)。

结论

ACA粥样硬化是ACA供血区梗死的重要病因。相较于其他病因所致ACA供血区梗死患者,ACA粥样硬化所致ACA供血区梗死具有独特的梗死模式,远期不良事件要少于其他病因所致ACA供血区梗死患者。

引用本文: 朱双根, 陈红兵, 唐舒锦, 等.  单纯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梗死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和远期转归:动脉粥样硬化与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比较 [J] .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7, 25(10) : 885-893.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65.2017.10.00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东亚地区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主要病因,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是其最常累及且研究较多的颅内动脉[1,2,3]。相比之下,单纯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CA)供血区梗死不常见,约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的0.5%~3%[3]。几项研究结果显示,来源于心脏或颈动脉的栓子栓塞是单纯ACA供血区梗死的首要机制,但ACA粥样硬化却是东亚地区单纯ACA供血区梗死患者的主要原因[4,5,6,7,8,9,10]。很多研究已对MCA粥样硬化进行过深入和广泛的探讨,但针对ACA粥样硬化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和转归研究却极少,对其病理生理学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本研究对来自前瞻性登记资料库的数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将连续入组的单纯ACA供血区急性梗死患者分为ACA粥样硬化性卒中组和非ACA粥样硬化性卒中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和转归(包括卒中复发、心血管事件或死亡),为将来个体化的诊治研究提供证据支持。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