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干预管理
社区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筛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17,11(4) : 319-324. DOI: 10.3760/cma.j.issn.1674-0815.2017.04.006
摘要
目的

通过对社区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高危人群的筛查,分析OP的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法,于江苏省6个城市随机选择6个城区,每个城区再随机抽取3个社区,对社区内40~69岁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身体测量,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OP风险评估(采用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的1 min测试题)、健康状况、日常生活方式(近12个月)。高危人群与相关影响因素间的关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6 577份。男性2 069人(31.46%),女性4 508人(68.54%)。共166例(2.52%)居民自报曾被诊断为OP,男性自报患病率(1.55%)低于女性(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19,P<0.01),60~69岁人群自报患病率高于40~49岁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66,P<0.01)。高危人群共3 400例(51.70%)。男性(OR=1.845),年龄(50~59岁和60~69岁较40~49岁OR=2.171、2.854),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学历较小学初中学历,OR=0.517),职业(技术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业、农林牧渔等、生产运输业较机关公务员OR=2.289、2.224、2.258和2.552),以及自报慢性病史(OR=1.596)、骨折史(OR=4.061)、身体疼痛史(OR=2.286)、脚抽筋史(OR=1.923)、钙/维生素D摄入(OR=1.357)、增加日照(OR=1.256)、每天步数5 000以上(OR=1.336)和体质指数>24.0 kg/m2OR=1.322)是OP高危的影响因素。

结论

40~69岁的人群中,OP高危人群比例较高,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不良身体状况和生活方式均是OP高危的影响因素,应加强对社区居民OP筛查,并对OP危险因素进行进一步研究。

引用本文: 罗鹏飞, 潘晓群, 苏健, 等.  社区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筛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17, 11(4) : 319-324. DOI: 10.3760/cma.j.issn.1674-0815.2017.04.00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可引起身体疼痛、驼背、骨折和呼吸功能下降等症状[1],尤其骨折会导致患者死亡,OP患者发生骨折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5~10倍[2]。目前OP对40岁以上人群造成较重的疾病负担,其早期进展过程中没有明显症状,至骨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后容易发生骨折,因此OP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减少其相关性骨折的发生[3]。高危人群筛查是社区OP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高危人群开展早期干预,可降低其发病率[4]。2014年,本课题组在江苏省进行OP高危人群筛查及相关知识基线调查,为今后的OP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