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临床、预防、管理交叉体系构建与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效果分析:基于优劣解距离模型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20,14(01) : 50-54. DOI: 10.3760/cma.j.issn.1674-0815.2020.01.011
摘要
目的

调查分析临床、预防、管理交叉实践培养在健康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效果,探索创新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3—2017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实习基地实习的临床、预防及管理专业学生共30名作为交叉组,选取与交叉组各专业同班级的常规实习的临床、预防及管理专业学生各30名分别作为对照组。交叉组进行案例分析教学、专题报告会及科研能力培养实践,实习结束后,对各组学生进行实习主观效果调查及健康管理知识测试。采用优劣解距离(TOPSIS)法评价交叉教学及常规实习培养的效果。

结果

实习主观效果评价方面,交叉组科研能力[3.0(3.0,3.0)分比2.0(2.0,3.0)分]、有益发展[(2.8±0.6)分比(2.4±0.5)分]、满意度[3.0(3.0,3.3)分比2.0(2.0,3.0)分]及灵活性[3.0(3.0,3.0)分比2.0(2.0,3.0)分]得分均高于管理组,参与度[(2.8±0.7)分比(2.4±0.6)分]、沟通能力[(3.1±0.6)分比(2.6±0.5)分]、有益发展[(2.8±0.6)分比(2.4±0.5)分]得分均高于预防组,适合度[(2.9±0.6)分比(2.5±0.7)分]及应变能力[3.0(3.0,3.0)分比3.0(2.0,3.0)分]得分高于临床组;健康管理知识测试方面,交叉组测试成绩(7.1±1.3)分高于临床组的学生(6.1±1.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TOPSIS模型评价,交叉组综合主观评价结果排在首位,其余依次为预防组、临床组及管理组。

结论

临床、预防、管理交叉培养整体优于常规实习培养,有利于培养出满足社会健康需求的复合型健康管理人才。

引用本文: 王雪莹, 陈丽, 冷松. 临床、预防、管理交叉体系构建与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效果分析:基于优劣解距离模型 [J] .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20,14 (01): 50-54. DOI: 10.3760/cma.j.issn.1674-0815.2020.01.01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今天,健康越来越被公众所关注,健康产业正面临着供不应求的现状。相比国外,我国的健康产业起步较晚,2013年健康服务业被正式列入国家发展战略[1],而健康服务业的顺利、快速发展必须以健康管理人才培养为基础[2]。我国健康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多学科理论基础、熟练专业实践技能和灵敏思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健康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高校培养目标各不相同[3]。面对健康管理体系的建设现状无法满足社会极大需求的困境,建立规范化健康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和探索创新多学科交叉融合模式已成为现阶段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关键。优劣解距离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作为有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综合评价领域[4]。本研究采用TOPSIS法评价交叉教学及常规实习培养的主观效果,以期为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