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与临床
全麻诱导期不同吸氧浓度对气管插管时无通气安全时限的影响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18,24(4) : 272-277. DOI: 10.3760/cma.j.issn.1674-1927.2018.04.008
摘要
目的

探索全麻诱导期不同吸氧浓度对气管插管时无通气安全时限的影响。

方法

选择80例ASAⅠ到Ⅱ级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择期手术患者,根据全麻醉诱导时面罩通气吸入氧浓度(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FIO2),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4组:A组(FIO2=1,n=20)、B组(FIO2=0.8,n=20)、C组(FIO2=0.6,n=20)、D组(FIO2=0.4,n=20)。面罩通气和气管插管均由三位有经验的麻醉医生进行操作完成,由助手进行气体浓度调整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及相关指标的观察记录。各组气管插管操作完成后均不予通气,直至SPO2降至90%。在气管插管未完成时SPO2降至90%以下,则认定为失败病例。记录失败病例数,无通气安全时限(即无通气状态下SPO2≥90%的持续时间)及气管插管时长。

结果

各组均无失败病例,无通气安全时限分别为A组(493.5±172.8)s,B组(380.9±93.7)s,C组(276.3±103.2)s,D组(160.3±54.8)s,气管插管时长分别为(38.4±9.8)s,(32.8±7.5)s,(36.8±9.0)s,(35.9±10.3)s。无通气安全时限和气管插管时长的99%置信区间分别为A组(382.9,604.0)s、(32.1,44.6)s,B组(320.9,440.9)s、(27.9,37.6)s,C组(210.2,342.2)s、(31.0,42.5)s,D组(125.3,195.3)s、(29.3,42.5)s。各组的无通气安全时限均显著大于气管插管时长(P<0.01)。四组间的气管插管时长的差异以及气管插管完成时SpO2≥90%例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有经验的麻醉医师,全麻诱导时面罩通气吸入氧浓度为40%即可提供充足的无通气安全时限以便完成气管插管。

引用本文: 钟凤华, 李冬雪, 李子嘉, 等.  全麻诱导期不同吸氧浓度对气管插管时无通气安全时限的影响 [J] .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18, 24(4) : 272-277. DOI: 10.3760/cma.j.issn.1674-1927.2018.04.00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临床上全麻诱导和气管插管前常规进行预给氧,即在全身麻醉诱导前的几分钟内持续吸入纯氧,通过呼吸运动将肺内氮气置换出来,以增加身体氧储备,从而显著延长从无通气到出现低氧血症的时间,为麻醉医生建立气道实施机械通气提供充足的时间窗[1,2]。此方法在全麻诱导过程中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安全,因此一直是全身麻醉诱导的常规操作[3]。有研究表明纯氧预给氧能为心肺功能正常的提供约7~10 min的无通气安全时限,即无通气状态下脉搏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大于90%的持续时间[4,5,6]。然而吸入高浓度氧延长无通气安全时限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也带来很多问题。目前大量研究证实,吸入高浓度氧与肺不张、冠状动脉痉挛、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外周血管收缩等并发症相关[4,7,8,9]。而降低吸氧浓度可显著降低上述并发症的严重程度[4,10]。近年来由于插管技术的熟练掌握,大多数使用Macintosh喉镜的气管插管可在40 s内完成[11,12],随着插管设备(如各种可视喉镜及光棒)的不断更新,插管时长甚至可以缩短至10 s左右。插管时长远低于全麻诱导期无通气安全时限的情况下,我们对所有全麻患者诱导期纯氧预给氧[13,14]的必要性产生质疑。而全麻诱导期不同吸氧浓度预给氧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全麻诱导期不同吸氧浓度预给氧对气管导管插管时无通气安全时限的影响,来探讨不同吸入氧浓度下全麻诱导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