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荟萃
痉挛型脑瘫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后运动功能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7,23(29) : 3745-3748. DOI: 10.3760/cma.j.issn.1674-2907.2017.29.013
摘要
目的

分析脑瘫患儿的自身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体重、受累肢体数量及粗大运动功能得分与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后患儿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相关性,探索可能影响SPR后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因素。

方法

本研究于2013年10月—2015年10月纳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骨科和康复科就诊的痉挛型脑瘫患儿53例。在SPR术后均接受统一标准的康复治疗,并分别在手术前和康复治疗半年后应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进行运动功能评价,然后分析患儿年龄、性别、体重、治疗前GMFM得分及患儿受累肢体数量与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价结果差值的相关性。

结果

患儿术后半年运动功能提高分值与其年龄呈负相关性(r=-0.30,P<0.01),与性别无相关性(r=0.00,P=1.00),与患儿体重呈负相关性(r=-0.30,P<0.01),与治疗前运动功能水平无相关性(r=-0.20,P>0.05),与患儿受累肢体数量无相关性(r=-0.20,P>0.05)。

结论

年龄3~25岁的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SPR术治疗显示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明显;患儿应适当控制体重,以免影响患儿手术后康复疗效;不能应用患儿性别、治疗前运动功能水平及受累肢体数量来预测患儿术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研究者将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及多因素研究,以验证当前结论及更全面进行SPR术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引用本文: 周莉, 韩柳, 田润溪, 等.  痉挛型脑瘫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后运动功能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J] .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 (29): 3745-3748. DOI: 10.3760/cma.j.issn.1674-2907.2017.29.01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脑性瘫痪是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发生可以由脑损伤所致,也可以由脑发育缺陷所致[1]。我国脑瘫发病率约为1.8‰~4‰[2],脑瘫患儿存在的功能障碍中,运动功能障碍是患儿活动和参与障碍的核心。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继发性肌肉、骨骼等问题[1],这些都给患儿及家庭造成极大负担,是影响患儿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以及能否独立生活的主要因素;而影响患儿运动功能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异常的姿势与运动中的肌张力,以及继发引起的肌肉骨骼发育异常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3]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