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荟萃
小组干预模式在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照护者中的应用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8,24(6) : 660-664. DOI: 10.3760/cma.j.issn.1674-2907.2018.06.010
摘要
目的

探讨小组干预模式在中重度颅脑损伤照护者中的干预效果,为改善照护者的心理状态和应对方式提供依据。

方法

2016年5—12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照护者56名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8名。对照组中2名研究对象中途退出本研究、2名研究对象出院后失去联络。对照组照顾者(n=24)接受医护人员日常医疗问题咨询解答及指导,干预组照顾者(n=28)在此基础之上接受小组干预,包括疾病知识讲解和相互交流2个部分。并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出院前和出院后2周调查照护者的焦虑水平和应对方式情况。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不同时间点两组照护者焦虑得分比较的时间效应(F=107.92,P<0.001)和交互效应(F=5.92,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4,P=0.35);两组照顾者的积极应对(F组间=17.51,P<0.001;F时间=78.40,P<0.001;F交互=5.37,P=0.01)和消极应对(F组间=6.02,P=0.03;F时间=143.44,P=<0.001;F交互=8.55,P<0.001)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随着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稳定,照顾者的焦虑水平降低,实施小组干预模式可以促进照顾者采取积极应对、减少消极应对。

引用本文: 唐翠, 王滨琳. 小组干预模式在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照护者中的应用 [J] .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 (6): 660-664. DOI: 10.3760/cma.j.issn.1674-2907.2018.06.01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中重度颅脑损伤(serious brain injury,SBI)患者是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13分的颅脑损伤患者。SBI患者面临着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巨大创伤,以及出院后所需要面对的躯体障碍或者精神障碍等方面的后遗症,使得患者及其家庭的整体生活质量都受到很大的影响[1]。SBI照护者作为帮助患者治疗和康复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压力应对方式均会对与医护的关系、治疗护理合作程度等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SBI患者的治疗与康复[2,3]。而且,SBI照护者的生活质量也会受到其心理状态和压力应对方式的影响[2,4]。因此,为了促进SBI患者的治疗康复效果、改善SBI照护者的生活质量,医护人员除了需要关注SBI患者的状态外,也需要重视SBI照护者的状态。而我国目前对于SBI照护者的关注较少。小组干预模式在改善干预对象的焦虑以及对于慢性病的管理中均具有较好的效果[5,6]。本研究将小组干预模式运用在SBI照护者中,以探讨其对SBI照护者的心理状态和应对方式的干预效果。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