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跨理论模型在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25(9) : 1117-1120. DOI: 10.3760/cma.j.issn.1674-2907.2019.09.013
摘要
目的

探讨跨理论模型在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3—9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4个病区住院且行PCI术并成功安放1~4个支架的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n=100)和干预组(n=100)。对照组给予心内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护理干预。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价干预的效果。

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F-36总分、总体躯体健康、总体心理健康得分分别为(84.17±15.67)、(80.56±15.76)、(84.93±15.66)分,高于对照组的(62.58±13.24)、(63.87±12.34)、(62.69±10.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44、-21.063、-34.729;P<0.001)。

结论

PCI术后随访中应用跨理论模型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引用本文: 李丹, 施雁, 姜金霞, 等.  跨理论模型在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J] .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 25(9) : 1117-1120. DOI: 10.3760/cma.j.issn.1674-2907.2019.09.01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多项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剧,我国冠心病的发病和死亡人数逐年增加,严重影响我国公民的身体健康[1]。而PCI是一种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治疗方法[2]。PCI术不仅能够改善冠心病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显著降低冠脉急性闭塞和再狭窄的发生率,使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大幅度下降,但结果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还需要对患者进行科学规范的随访和管理。美国罗德岛大学教授Prochaska于1983年提出的跨理论模型(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change,TTM)也称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模型,是在综合多种心理学主流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系统研究个体行为改变的方法,在健康行为改变领域的应用极为成功[3]。本研究采用跨理论模型对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行PCI术的患者进行干预,通过对患者的评估、干预和评价,动态观察患者不良行为的转变过程,并且根据患者所处的不同行为改变阶段,提供与本阶段相匹配的、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及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