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16例心电图定位技术在下肢置入PICC导管头端定位中的应用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9,25(31) : 4102-4105. DOI: 10.3760/cma.j.issn.1674-2907.2019.31.022
摘要
目的

将心电图定位技术应用于引导下肢置入PICC导管头端定位,在临床实践中对可能影响定位结果的干扰因素进一步分析,减少干扰因素。

方法

2016年8月—2018年10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对16例因上肢无法进行PICC导管置入的预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予下肢大隐静脉置入PICC导管,利用心电图原理,依据心电图P波的形态变化,观察心电引导PICC尖端定位的准确性,综合分析心电定位过程中可能的干扰因素并采取应对措施。

结果

16例患者采用心电图定位技术引导下肢PICC尖端定位,14例患者心电定位出现倒置P波,腹部平片显示16例导管尖端均在指南推荐的最佳位置,对实践过程中考虑的可能干扰因素给予针对性处理后均有效。

结论

利用心电图定位技术开展下肢PICC尖端心电定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引用本文: 朱薇, 项小燕, 张烨, 等.  16例心电图定位技术在下肢置入PICC导管头端定位中的应用 [J] .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 (31): 4102-4105. DOI: 10.3760/cma.j.issn.1674-2907.2019.31.02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超声下PICC置管通常从上臂置入,对于上肢无法进行PICC导管置入的患者,经大隐静脉PICC置管是开通静脉通路安全而有效的方法[1]。目前,下肢置管导管头端的定位方法主要是置管后腹部射线摄片,但采用下肢置入PICC导管的患者大都病情相对较重,外出检查风险较高;同时,若摄片发现导管过浅、打折、误入其他血管等问题时,需要调整后重复摄片。一方面床旁腹部摄片检查进行导管尖端定位具有滞后性;另一方面床旁腹部摄片耗时、耗费,增加辐射暴露的机会,孕妇不适用。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操作简单,在导管放置同时实时监测,随时调整,保证了穿刺成功率,减少了置管并发症的发生[2]。其原理是将导管内金属导丝做为心电定位的记录电极,观察置管过程中P波形态变化,实时引导PICC导管尖端位置[3]。为进一步探索腔内心电图在下肢导管头端定位中的应用特点,浙江省人民医院对16例下肢PICC置管患者采用心电引导头端位置,总结临床实践经验、对干扰因素进一步分析并采取针对性处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