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上皮样肉瘤两例临床和病理分析
中国实用医刊, 2017,44(8) : 93-94,f3. DOI: 10.3760/cma.j.issn.1674-4756.2017.08.032
摘要
目的

探讨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特点和病理诊断,以提高病理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应用光镜和免疫组化技术对2例上皮样肿瘤进行组织学检查,并回顾分析相关文献报道。

结果

光镜显示:肿瘤细胞呈上皮样或梭形,胞浆呈强嗜酸性,结节状排列,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显示:2例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和波形蛋白均呈阳性。

结论

上皮样肉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病理形态复杂多样,需借助免疫组化明确诊断。

引用本文: 李海梅, 余金霞, 李军扩. 上皮样肉瘤两例临床和病理分析 [J] . 中国实用医刊,2017,44 (8): 93-94,f3. DOI: 10.3760/cma.j.issn.1674-4756.2017.08.03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在WHO(2002年)软组织肿瘤分类中,上皮样肉瘤(epithelioid sarcoma,ES)属于不能确定分化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较低,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病理诊断依赖于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但是由于该疾病病理形态多种多样,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本文报道2例上皮样肉瘤,并结合相关文献,旨在提高对上皮样肉瘤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安阳市肿瘤医院病理科确诊的上皮样肉瘤患者2例,并复习相关临床病历资料及文献。

1.2 方法:

所有标本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4~6 μm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化采用SP法,试剂购自福州迈新生物公司。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例1,女,47岁,10年前发现右上臂肿物,大小约2.0 cm×1.0 cm,无压痛,伴有皮肤瘙痒,3个月前肿物明显增大。来院就诊后查体所见:右上臂外侧可触及质硬肿物,大小5.0 cm×4.0 cm,呈结节状,似有包膜,固定,无压痛。例2,男,36岁,发现右肩部肿物2个月,伴右上肢疼痛半个月,患者17年前行"背部脂肪瘤切除术" 。来院后查体发现:右肩关节前内侧胸大肌后方可触及一质硬肿物,大小8.0 cm×7.0 cm,边界不清,活动度差,无压痛,表面皮肤无红肿。MRI示:右肩关节内侧见软组织肿物影,信号欠均匀,呈分叶状。

2.2 病理检查:

例1,肉眼观:送检组织为带骨组织,骨组织大小3.0 cm×1.5 cm×3.0 cm,上带皮肤,大小13.0 cm×4.0 cm,皮肤上有瘢痕,皮下可见一肿物,大小4.5 cm×3.5 cm×3.0 cm。镜检:肿瘤位于皮下,浸润周围肌组织。肿瘤细胞排列成类似结节样结构,肿瘤细胞多边形、梭形,较肥胖,胞浆明显嗜酸性,部分似横纹肌肉瘤细胞。免疫表型:EMA(+)、Vimentin(+)、AE1/AE3(+)、CD34(+)、CK19(+)、Desmin(-)、CK7(-)、Bcl-2(-)、Ki-67(+,40%)。病理诊断:符合上皮样肉瘤。例2,肉眼观:送检带皮肤组织一块,皮下见一肿物,沿筋膜生长,大小9.5 cm ×7.0 cm×4.5 cm,切面灰白色,结节状,似有包膜。镜检:肿瘤细胞呈上皮样、梭形,核多形,胞浆强嗜酸性,之间有过渡,并穿插胶原变性的纤维组织中,有上皮样肉芽肿结构,有成簇细胞类似横纹肌样细胞,伴有大片样坏死,并可见地图样坏死。免疫组化:Bcl-2(区域弱+)、Vimentin(+)、CD68(+)、CD99(-)、Desmin(-)、Myoglobin(-)、Ki-67(+,60%)、AE1/AE3(小区域+)、EMA(+)、S-100(-)、SMA(大部分+)、CD34(-)。病理诊断:支持上皮样肉瘤(见本期封四图1,图2,图3,图4,图5,图6)。

点击查看大图
图1
例1上皮样肉瘤病理片(HE,20×)
点击查看大图
图1
例1上皮样肉瘤病理片(HE,20×)
点击查看大图
图2
例1上皮样肉瘤病理片(HE,20×)
点击查看大图
图2
例1上皮样肉瘤病理片(HE,20×)
点击查看大图
图3
例2上皮样肉瘤病理片(HE,4×)
点击查看大图
图3
例2上皮样肉瘤病理片(HE,4×)
点击查看大图
图4
例2上皮样肉瘤病理片(HE,20×)
点击查看大图
图4
例2上皮样肉瘤病理片(HE,20×)
点击查看大图
图5
IHC,AE1/AE3(例1)
点击查看大图
图5
IHC,AE1/AE3(例1)
点击查看大图
图6
IHC,vimentin,阳性(例2)
点击查看大图
图6
IHC,vimentin,阳性(例2)
2.3 治疗及随访:

例1给予手术切除7个月后随访,现无瘤存活。例2术后应用EI方案化疗3个周期,现存活。

3 讨论

1970年,Enzinger首次提出,上皮样肉瘤是一种独特的软组织恶性肿瘤[1]。至今此病的病因和组织来源仍不甚清楚。在最新的WHO(2013年)软组织肿瘤分类中,上皮样肿瘤被归为不能确定分化的恶性肿瘤。

临床上,上皮样肉瘤比较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文献报道最小的2岁[2],最大68岁[3],多集中在10~35岁,男性多见。根据发病部位不同,上皮样肉瘤分为经典型和近心型[4]。经典型常发生于年轻人的四肢,可广泛累及上肢的手指到腋窝及肩关节的软组织,或下肢的膝部及小腿等部位的表浅皮肤。肿块往往较小,孤立或多发,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少数病例可出现疼痛,累及皮肤时常形成迁延不愈的溃疡。近端型常见于人体中线的会阴、外生殖区及躯干等部位,病变位置较深,肿块较大并常伴有出血、坏死。

上皮样肉瘤的组织学表现较特殊,容易误诊[5]。首先,肿瘤结节状生长是上皮样肉瘤最具特征性的镜下表现,也可以呈多结节状。结节类似肉芽肿样结构,边界清楚,形状不规则,中央常有坏死,坏死周围的肿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其次,肿瘤细胞有两种形态,一种为上皮样细胞,呈多角形或卵圆形,伴丰富嗜酸性胞浆,因此常常误诊为癌。另一种为梭形细胞,似纤维母细胞,部分区域细胞排列呈涡纹状。瘤细胞核有异型性,核染色质呈空泡状,可见小核仁,核分裂像通常<5/10 HPF。瘤细胞间可见多少不等的胶原纤维形成,神经或血管周围浸润常见。最后,免疫组化显示明确的双向表达,即CK、EMA及Vimentin均阳性。

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是确诊上皮样肉瘤的主要手段。在诊断过程中,需要与以下几种疾病鉴别:①良性肉芽肿性病变:上皮样肉瘤从出现症状到初次诊断,往往历经数年时间,因此临床诊断时常将其误诊为良性肉芽肿性病变。包括结核、结节病、风湿性结节、异物性肉芽肿等。但是在组织学上,上述病变的上皮样细胞为正常的组织细胞,不具有异型性,除了上皮样细胞外,还有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其他细胞类型,免疫组化亦缺乏双向表达的特点。②鳞状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的癌细胞有明显的异型性,并可见较多的病理性核分裂像,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中可见角化珠和细胞间桥。上皮样肉瘤的肿瘤细胞不具有细胞间桥等鳞状细胞特有的结构,另外,vimentin和CD34阳性,也可以排除鳞状细胞癌。③滑膜肉瘤:滑膜肉瘤也具有双向分化特征,有时与上皮样肉瘤难以鉴别[6]。但前者多见于下肢的膝、髋等大关节附近的软组织,组织学上表现多样,可排列为密集的小短梭形细胞,亦可形成腺样、实性巢状或鳞状上皮结构,但不形成结节状肉芽肿样结构,胞质也缺乏嗜酸性,免疫组化CD99和bcl-2阳性率较高,但一般不表达CD34。④上皮样血管肉瘤:上皮样血管肉瘤较为罕见,组织学上肿瘤细胞也具有上皮样特征,体积大,多边形,胞质嗜酸性,这和上皮样肉瘤极其相似。但是前者的肿瘤细胞弥漫成片或呈不规则管状、巢状排列,瘤内可见具有诊断特征的单细胞性血管腔。虽然可以见到肿瘤性坏死,但不具有肉芽肿样结构,另外,CD31在大约90%的上皮样血管肉瘤病例中阳性表达[7],亦可与上皮样肉瘤进行鉴别。

目前,上皮样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仍是手术切除[8],特别是首次彻底切除,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复发的风险。但是由于此瘤生长缓慢,首次手术往往难以彻底切除。即使广泛切除肿瘤,复发仍然很常见,有的患者甚至20年后复发[9]

参考文献
[1]
ArmahHB, ParwaniAV. Epithelioid sarcoma[J]. Arch Pathol Lab Med, 2009, 133(5):814-819.
[2]
吴艳郑丽瑞李家文. 上皮样肉瘤的临床与病理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 34(5):273-275.DOI: 10.3969/j.issn.1000-4963.2005.05.002.
[3]
于海丽袁智勇王平. 上皮样肉瘤6例诊治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08, 23(1):76-78. 10.3969/j.issn.1001-5930.2008.01.025.
[4]
GambiniC, SementaA, RongiolettiF. "Proximal-type " epithelioid sarcoma in a young girl[J].Pediatr Dermatol, 2004, 21(2):117-120.
[5]
DissemondJ, SchultewolterT, GoosM, et al. Epithelioid sarcoma:a frequentlymisdiagnosed neoplasm[J].Acta Derm Venereol, 2001, 81(2):139-140.
[6]
刘宝岳孟淑琴丁宜上皮样肉瘤49例临床病理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1, 12(6):407-410. DOI: 10.3969/j.issn.1007-8096.2011.06.004.
[7]
常红上皮样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学[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4, 10(1):90-92.
[8]
WolfPS, FlumDR, TanasMR, et al. Epithelioid sarcoma: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experience[J].Am J Surg, 2008, 196(3):407-142. DOI:10.1016/j.amjsurg.2007.07.029.
[9]
BarattiD, PennacchioliE, CasaliPG. Epithelioid sarcoma:prognostic factors and survival in a series of patients treated at asingle institution[J].Ann Surg Oncol, 2007, 14(12):3542-3551.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