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不同囊胚培养策略在反复种植失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中国实用医刊, 2019,46(13) : 11-14. DOI: 10.3760/cma.j.issn.1674-4756.2019.13.003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囊胚培养策略在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使RIF患者获得临床妊娠的机会,提供更好的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6年6月苏北人民医院生殖中心收治的249例RIF患者,按照囊胚培养策略分为新鲜囊胚培养组(166个周期)与冻胚解冻囊胚培养组(93个周期)。比较两组胚胎形成情况、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

结果

冻胚解冻囊胚培养组的囊胚形成率、可移植囊胚形成率以及优质囊胚形成率与新鲜囊胚培养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冻胚解冻囊胚培养组的临床妊娠率以及胚胎种植率高于新鲜囊胚培养组(P>0.05),但两组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1.617,P>0.05),种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5,P<0.01),流产率、异位妊娠率、持续妊娠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新鲜囊胚培养或是冻胚解冻囊胚培养策略的选择,不会改变囊胚形成的效率和质量,也不改变移植后的妊娠结局。

引用本文: 王大琳, 佘宏, 陈芳, 等.  不同囊胚培养策略在反复种植失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 . 中国实用医刊, 2019, 46(13) : 11-14. DOI: 10.3760/cma.j.issn.1674-4756.2019.13.00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平均临床妊娠率为40%~50%,而首次进行IVF-ET治疗的患者临床妊娠率可达60%,但仍有部分患者在多次IVF-ET后仍然失败[1],此部分患者再次行IVF-ET的成功率低于总体的成功率,称为反复种植失败(RIF)。RIF的定义尚未统一,大多数学者在临床实践中仍接受TAN等提出的概念:经历移植3次以上优质胚胎或多次移植胚胎数量共计≥10枚依然未能获得临床妊娠[2]。RIF的原因至今尚未明确,可能与胚胎发育缺陷、子宫内膜容受性和免疫因素等相关[3,4],选择性囊胚移植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胚胎着床能力[5]。囊胚移植,其培养策略有2种,一种是新鲜周期全部胚胎行囊胚培养,形成的囊胚移植,剩余囊胚冷冻后供解冻移植;另一种是卵裂期胚胎冷冻,解冻后行囊胚培养,形成的囊胚移植。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囊胚培养策略在RI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