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变化与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实用医刊, 2019,46(14) : 45-48. DOI: 10.3760/cma.j.issn.1674-4756.2019.14.013
摘要
目的

探讨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变化与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数据。

方法

搜索滨州市中心医院2013—2018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数据库,回顾性分析住院患者用药剂量及用药频度(DDDS),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及排序,分析大肠埃希菌耐药率、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检出率,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定、头孢呋新、环丙沙星的耐药性最高,且2017年均超过60%。大肠埃希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检出率与头孢吡肟、氟喹诺酮类、碳氢霉烯类抗菌药物用量呈正相关(r=0.9643、1、0.888,P均<0.05),与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用量未见相关性(P>0.05)。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与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量呈正相关(r=0.9325,P<0.05),对头孢吡肟耐药率与头孢吡肟的使用量呈正相关(r=0.8635,P<0.05)。

结论

第三代头孢菌素与氟喹诺酮类不适合用于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治疗。碳氢霉烯类、头孢吡肟均可应用于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治疗,但需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把握用药剂量,且碳氢霉烯类药物适用于大肠埃希菌所致的严重感染,而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氨基糖苷类药物是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的较佳药物。

引用本文: 吴文哲, 梁玉兰, 郭新军. 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变化与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性分析 [J] . 中国实用医刊,2019,46 (14): 45-48. DOI: 10.3760/cma.j.issn.1674-4756.2019.14.01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细菌耐药性又称为抗药性,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作用产生耐受力,当细菌耐药性产生,会明显降低抗菌药物的化疗作用,细菌难以被清除。耐药性按照其致病因素不同可分为天然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自然界某单一细菌病原体都可能存在天然耐药性,获得耐药性是指当患者长期服用抗菌药物时,绝大多数的敏感菌株会被消灭,但耐药菌株也会不断繁殖,或将敏感菌株取代,进而导致细菌的耐药率不断升高。目前,临床多认为细菌耐药性主要为获得耐药性。细菌耐药性一直以来都是临床上难以解决的课题,长期以来,临床上关于细菌耐药性的相关研究方向,在以特定病原细菌对特定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及特定抗菌药物对病原菌的抑菌机制上。近年来,随着研究方向的不断深化,发现细菌耐药性水平与抗生素的用量存在着特定性的量化关系,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与细菌自身因素、抗菌药物自身特点有关,还与某种抗菌药物用量、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及地域管理有相关性。国内相关研究认为,抗菌药物使用量是引发细菌耐药性的重要因素,但其引发的机制却相当复杂,全球各国均积极开展这方面的探索工作,一些国家甚至组织专门的研究机构,对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测并分析其间关系。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