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玻璃体切除术后行内界膜翻瓣术与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的效果比较
中国实用医刊, 2020,47(01) : 61-65. DOI: 10.3760/cma.j.issn.1674-4756.2020.01.018
摘要
目的

比较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行内界膜翻瓣术与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的效果。

方法

选取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黄斑裂孔患者40例(40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0例。研究组实施玻璃体切除+内界膜翻瓣术,对照组实施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离术,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率、椭圆体区闭合率、黄斑裂孔闭合类型、黄斑裂孔闭合时间、椭圆体区闭合时间、恢复最佳矫正视力(BVCA)时间;分别于术前及术后5、12、24周检测并比较两组BVCA(logMAR),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研究组黄斑裂孔闭合率、椭圆体区闭合率分别为100%(20/20)、30%(6/20),高于对照组的70%(14/20)、0%(0/20),P均<0.05。研究组黄斑裂孔闭合类型以U型为主,占50%,对照组以V型为主,占4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62,P=0.039)。术后5、12、24周,两组BVCA(logMAR)较术前均呈上升趋势,且研究组上升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黄斑裂孔闭合时间、椭圆体区闭合时间、达到正常BCVA时间分别为(14.21±3.51)、(12.14±2.69)、(30.74±11.24)d,均短于对照组的(21.12±4.67)、(17.32±3.13)、(46.79±12.41)d,P均<0.05。术后1~7 d,研究组出现眼压升高1例,对照组出现眼压升高2例,给予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两组均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后行内界膜翻瓣术治疗黄斑裂孔效果优于内界膜剥离术,患者术后裂孔闭合率高,且多为U型闭合,椭圆体区术后闭合理想,患者视力明显改善,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黄斑裂孔治疗手段。

引用本文: 李辉, 王伟献, 刘金梅, 等.  玻璃体切除术后行内界膜翻瓣术与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的效果比较 [J] . 中国实用医刊,2020,47 (01): 61-65. DOI: 10.3760/cma.j.issn.1674-4756.2020.01.01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黄斑裂孔即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裂孔,是全层视网膜自内界膜到感光细胞层的断裂,患者常伴中心视力急剧下降、眼前暗影、视物变形等表现[1]。因黄斑生理功能与解剖结构的重要性,黄斑裂孔后常引起极为严重的视力损伤,故早期及时治疗对恢复患者视力极为关键[2]。目前在常规玻璃体切除术后行内界膜剥除术是治疗黄斑裂孔的主要术式,其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率理想,但对于部分黄斑裂孔直径较大、经内界膜剥除术后未愈合需二次手术者及高度近视者术后裂孔闭合率并不理想[3,4]。随着眼科临床医学的发展,玻璃体切除术后行内界膜翻瓣术的出现,显著提高了黄斑裂孔术后闭合率,且手术切口密封性好,无需对切口使用缝线缝合,不会过多影响患者眼球,安全性较理想[5,6]。本研究对40例(40眼)黄斑裂孔患者经玻璃体切除术后分别实施内界膜翻瓣术与内界膜剥离术,旨在对比分析二者治疗黄斑裂孔的优缺点。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