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螺内酯对db/db糖尿病小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5,07(4) : 245-249. DOI: 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5.04.013
摘要
目的

利用db/db 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验证螺内酯的肾脏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

将16只db/db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螺内酯干预组(DM-SPR组,n=8)和糖尿病对照组(DM组,n=8),同窝出生的db/m小鼠(NC组,n=10)作为正常对照组。小鼠6周龄时,DM-SPR组予20 mg/(kg· d)螺内酯干预,DM组和NC组予生理盐水干预,期间监测小鼠的血糖、血压、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干预12周后处死小鼠,留取肾脏组织。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肾脏超微结构。应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炎症相关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白细胞介素(IL)-1β、CD68和纤维化指标胶原Ⅳ、纤连蛋白、转化生长因子(TGF)-β1。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进行组间数据比较。

结果

18周龄时,DM组和DM-SPR组小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高于NC组(血糖: q=-12.09、-14.49,HbA1c:q=-8.86、-11.90,均P<0.01),而DM组和DM-SPR组小鼠血糖及HbA1c无显著差异(q=-2.17、-2.09,均P>0.05)。三组小鼠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05、2.75,均P>0.05)。三组尿白蛋白肌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12,P<0.05),而DM组显著高于NC组(q=-5.79,P<0.01),DM-SPR组显著低于DM组(q=4.03,P<0.05)。与NC组小鼠相比,电镜下DM组小鼠肾脏内皮细胞窗孔显著减少,基底膜增厚,足突广泛融合,而DM-SPR组有效上述情况明显改善。RT-PCR显示3组CD68、MCP-1、IL-1β和TGF-β1、胶原Ⅳ、纤连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4.38~9.85,均P<0.05);与NC组比较,DM组以上因子表达均显著升高(q=-6.18~-3.53,均P<0.05),而DM-SPR组以上因子的表达较DM组均显著降低(q=0.23~4.64,均P<0.05)。

结论

螺内酯对2型糖尿病小鼠肾脏具有保护作用,该作用不依赖于降糖和降血压,可能与其拮抗炎症因子、抗纤维化有关。

引用本文: 陆晓兰, 杨慧, 刘文娟, 等.  螺内酯对db/db糖尿病小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J] .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5, 07(4) : 245-249. DOI: 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5.04.01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原因之一[1,2,3]。已被证实有效的治疗措施包括严格控制血糖及血压,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然而大剂量ACEI和(或)ARB并不能完全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且应用ACEI和(或)ARB一段时间后,多达40%的患者出现醛固酮逃逸,即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ACEI及ARB靶器官保护效应逐渐消失[4],而此效应在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后又可再次出现。临床试验显示,小剂量螺内酯在ACEI和(或)ARB治疗基础上显著减少DN患者蛋白尿[5]。对DN动物模型的研究,包括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和自发性2型糖尿病OLETF大鼠的研究表明,单独或与ACEI/ARB联合应用螺内酯能降低动物尿白蛋白水平。本课题以db/db 2型糖尿病小鼠为研究对象,观察螺内酯对DN肾脏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为DN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