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在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8,10(10) : 658-662. DOI: 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8.10.006
摘要
目的

初步了解河南省儿童1型糖尿病(TIDM)患者血糖控制现状,观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FGMS)在T1DM患儿中应用的安全性。

方法

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15家河南省三级医院内分泌科门诊T1DM患儿116例,年龄≤14岁,均采用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或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MDI)治疗,入选后佩戴FGMS 2周,记录FGMS监测期间各项血糖指标,监测不良事件,并分析糖尿病病程、胰岛素注射方式等因素对血糖控制的影响。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相关性采用偏相关性分析。

结果

患儿基线HbA1c为(8.3±1.7)%。FGMS监测期间,预估HbA1c为(7.8±1.3)%,平均血糖为(9.8±2.1)mmol/L,目标范围血糖(3.9~7.8 mmol/L)时间百分比为(37±14)%,低血糖(<3.9 mmol/L)时间百分比为4%(3,8)%,血糖标准差(SDBG)为(4.1±1.2)mmol/L,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为(8.4±2.5)mmol/L。与MDI组相比,CSII组患儿的SDBG、MAGE均显著降低(分别为t=2.65、2.51,均P<0.05)。偏相关性分析显示,SDBG、MAGE与基线HbA1c呈正相关(分别r=0.401、0.357,均P<0.05)。研究期间无仪器相关不良事件发生,FGMS传感器的脱落在冬季显著减少。

结论

河南省14岁以下T1DM患儿HbA1c水平偏高,低血糖发生率高,血糖波动性大。在T1DM患儿中应用FGMS是安全的,通过减少FGMS传感器的暴露可能有助于减少脱落。

引用本文: 白金磊, 马瑜瑾, 李利平, 等.  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在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J] .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8, 10(10) : 658-662. DOI: 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8.10.00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我国1型糖尿病(T1DM)患者平均年发病率为0.93/10万人,其中14岁以下人群T1DM年发病率居各年龄段首位[1],但患者血糖控制欠佳,表现为血糖达标率低、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偏高[2],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低血糖发生率也较高[3,4]。但河南地区儿童T1DM患者的血糖控制状况尚缺乏相关研究报道。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flash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FGMS)是一种基于传感器的新型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与传统的动态血糖监测(CGM)系统相似,通过连续检测组织间液葡萄糖水平反映血糖变化;且较传统的CGM更简便、使用寿命更长、更经济,适合长期和大范围应用[5,6]。研究表明,在儿童及成人患者中,与指尖血糖值相比,FGMS具有较高的准确性[7,8,9]。此外,FGMS在儿童患者(平均年龄10.7岁)的血糖管理中有更高的接受率[5]。本研究通过在儿童T1DM患者中应用FGMS,初步了解河南省儿童TIDM患者血糖控制现状,并观察FGMS在儿童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