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疾病专题论著
CT检查中单发甲状腺乳头状癌同侧中央组淋巴结大小和分布的价值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2019,13(1) : 36-39. DOI: 10.3760/cma.j.issn.1674-6090.2019.01.009
摘要
目的

探讨CT检查中淋巴结大小和分布状态对单发PTC同侧中央组淋巴结转移(ipsilateral 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ICLNM)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78例直径>1.0 cm单发PTC的CT资料,依据同侧中央组淋巴结直径将其分为<0.2 cm组、0.2~0.4 cm组和≥0.4 cm组,统计ICLNM阳性和阴性在3组间和组内的分布差异,再依据淋巴结分布状态将0.2~0.4 cm组分为浑浊组(≥3枚)和非浑浊组(1~2枚),将≥0.4 cm组分为簇状组(≥3枚)和非簇状组(1~2枚),统计浑浊组和非浑浊组、簇状组和非簇状组间的差异。

结果

278例PTC中,病理证实ICLNM阳性和阴性比例分别为65.8%(183/278)和34.2%(95/278),<0.2 cm组、0.2~0.4 cm组和≥0.4 cm组ICLNM阳性分别占37.3%(31/83)、68.0%(66/97)和87.8%(86/98),组间和组内χ2P值分别为51.082和0、16.956和0、49.955和0、11.022和0.001;浑浊组和非浑浊组ICLNM阳性分别占74.0%(57/77)和45%(9/20),χ2P值分别为6.151和0.013;簇状淋巴结组和非簇状淋巴结组ICLNM阳性分别占92.6%(50/54)和82%(36/44),χ2P分别为2.619和0.106。

结论

PTC患者的CT检查中,随着中央组淋巴结增多、直径增大,ICLNM阳性比例增加,对于0.2~0.4 cm组病例,浑浊征象提示转移可能性更大,对这些征象的准确识别,有助于外科医生采取更彻底的手术治疗方案,对降低术后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本文: 韩志江, 赖旭峰, 罗定存, 等.  CT检查中单发甲状腺乳头状癌同侧中央组淋巴结大小和分布的价值 [J] .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2019, 13(1) : 36-39. DOI: 10.3760/cma.j.issn.1674-6090.2019.01.00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30.0%~90.0%的PTC在确诊时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1],尤其是同侧中央组淋巴结转移(ipsilateral 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ICLNM)。转移的淋巴结可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导致严重后果,如侵及血管、气管和食管而造成相应管腔狭窄,侵及喉返神经引起声音嘶哑等,尽管预防性淋巴结清扫可减少转移的淋巴结残留,但势必会增加甲状旁腺及喉返神经损伤等风险[2],故对PTC切除的同时对ICLNM阳性或阳性高危人群进行淋巴结清扫是预防复发的关键。在中央组淋巴结的术前评估中,超声和CT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手段,与超声比较,CT更客观,且不受胸骨遮挡及食管、气管内气体干扰,通过淋巴结增大、钙化、囊变、高强化等典型表现做出转移的精准判断[3,4,5,6]。但CT也存在不足,尤其是<0.5 cm的淋巴结,因锁骨伪影常掩盖这些小淋巴结,或即使未掩盖,也常因体积小而无法准确测量CT值。目前国内、外对PTC的ICLNM方面的CT报道少[3,4,5],尚无淋巴结大小和分布状态方面的报道,本研究旨在评估CT检查中淋巴结大小和分布状态对ICLNM阳性或阴性的诊断价值。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