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乳腺颗粒细胞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物学行为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2019,13(3) : 237-240. DOI: 10.3760/cma.j.issn.1674-6090.2019.03.014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和特殊染色特点、诊断及预后,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

收集3例乳腺颗粒细胞瘤病例,标本均充分取材,完善临床及预后资料,观察临床病理学特点,高碘酸雪夫反应(PAS反应)特殊染色和SP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结果

3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6岁,年龄范围为39~56岁,临床上表现为单个质硬的无痛性或伴压痛肿块,肿块位于乳腺实质内。病理学大体改变主要为肿瘤质实或硬,边界清楚或浸润性,直径1.5~2.0 cm,平均1.7 cm,切面呈灰白至黄色。组织学表现为类圆形或多角形的大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呈实体巢状、簇状或索状排列,1例边界清,2例呈浸润性生长,细胞核小,位于中心或偏位。胞浆中含丰富溶酶体,胞浆呈粗颗粒状,内见S-100染色阳性的微细颗粒,PAS反应阳性(抗消化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100、CD56、NSE、Vi-mentin均阳性,CK、SMA均呈阴性。所有患者目前均无恶变或转移。

结论

GCT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但乳腺中不常见,在临床表现、影像学及肉眼观察等方面,均类似于乳腺癌。结合HE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做出正确诊断,术后密切随访。

引用本文: 刘新丽, 杨聪颖, 张昶, 等.  乳腺颗粒细胞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物学行为 [J] .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2019, 13(3) : 237-240. DOI: 10.3760/cma.j.issn.1674-6090.2019.03.01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是一种公认的起源于施万细胞的肿瘤,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在乳腺者少见,发生在乳腺者约占5%~15%,占乳腺癌的1/1000[1,2]。患者发病年龄多在17~75岁,女性多于男性,在临床特征、影像学及病理巨检等方面,易误诊为乳腺癌[3]。我们收集3例乳腺GCT,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