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疾病专题论著
单发甲状腺乳头状癌同侧中央组淋巴结转移CT征象分析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2019,13(4) : 305-308. DOI: 10.3760/cma.j.issn.1674-6090.2019.04.010
摘要
目的

探讨单发PTC同侧中央组淋巴结转移(ipsilateral 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ICLNM)的各种CT征象,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其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02例直径>1.0 cm单发PTC的CT资料,通过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获得淋巴结转移直径的最佳阈值,并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淋巴结大小、强化程度、钙化或囊变、中央区浑浊和侧颈部淋巴结阳性与ICLNM阳性的关系。

结果

302例PTC中,病理证实ICLNM阳性和阴性比例分别为63.6%(192/302)和36.4%(110/302)。根据ROC曲线,随着淋巴结直径的增大,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降低而特异度增高,当阈值为0.4 cm时,约登指数最大(0.358),此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0.5%和80.3%。多因素分析显示直径≥0.4 cm、高强化、中央区浑浊和侧颈部淋巴结阳性是ICLNM阳性的独立风险因子,OR值分别为4.189(95% CI 2.037~8.617)、3.875(95% CI 1.561~9.617)、4.054(95% CI 2.230~7.371)和8.735(95% CI 1.093~69.831);钙化或囊变在ICLNM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直径≥0.4 cm、高强化、中央区浑浊和侧颈部淋巴结阳性是PTC时ICLNM阳性的独立风险因子,钙化或囊变虽不是独立风险因子,对ICLNM阳性却具有高度准确度,准确识别这些征象,对于外科医生采取更彻底的手术治疗方案及降低术后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本文: 吴利江, 舒艳艳, 韩志江, 等.  单发甲状腺乳头状癌同侧中央组淋巴结转移CT征象分析 [J] .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2019, 13(4) : 305-308. DOI: 10.3760/cma.j.issn.1674-6090.2019.04.01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尽管PTC具有相对惰性的生物学行为,但30.0%~90.0%的PTC在确诊时发现有颈部淋巴结转移[1,2],尤其是同侧中央组淋巴结转移(ipsilateral 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ICLNM)。转移的淋巴结可侵犯周围血管、气管和食管而造成相应管腔的狭窄,侵及喉返神经引起声音嘶哑,预防性淋巴结清扫可减少转移淋巴结残留,但势必会增加甲状旁腺及喉返神经损伤等风险[3],故对PTC原发灶切除的同时,对ICLNM阳性或阳性高危人群进行准确识别并预防性切除具有重要意义。在ICLNM的影像学评估方法中,与超声比较,CT检查不受胸骨遮挡和食管、气管内气体干扰,能更客观的反应淋巴结影像学特征,并通过淋巴结增大、高强化、钙化、囊变等典型征象对淋巴结转移做出精准判断[2, 4,5,6]。据检索,目前国内外关于CT在PTC的ICLNM评估方面的文章颇多,但均为各种征象的单因素分析[4,5,6,7],本组资料对302例PTC患者的同侧中央组淋巴结的CT资料进行多因素分析,旨在评估各种影像学征象对ICLNM阳性的预测价值。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