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全程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的临床应用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15,23(3) : 147-150. DOI: 10.3760/cma.j.issn.1674-635X.2015.03.004
摘要
目的

探讨全程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共15例因食管完全性梗阻、复杂食管纵隔气管瘘患者及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无法经口插管至胃内充气,采用全程CT引导下使用21G穿刺针穿刺至胃内进行充气,然后将胃壁固定至腹壁,使用T型针穿刺胃壁建立胃造瘘通道,经可撕脱鞘置入带球囊的胃造瘘管,充盈球囊,移除可撕脱鞘,完成胃造瘘。

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全程CT引导下完成胃造瘘治疗,治疗成功率达到100%,医生操作时间平均31 min。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如腹膜炎、胃结肠瘘及大出血发生,轻微并发症出现6例。3例造瘘口局部感染伴严重肉芽组织增生,经局部清创及消毒换药后痊愈;2例造瘘口食物外渗,更换更粗的胃造瘘管(17G)并重新固定后外渗停止;1例患者在2个月时出现造瘘管脱落,当即返回医院后更换胃造瘘管成功。

结论

全程CT引导下胃造瘘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轻微,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患者。

引用本文: 胡鸿涛, 姚全军, 黎海亮, 等.  全程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的临床应用 [J] .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15, 23(3) : 147-150. DOI: 10.3760/cma.j.issn.1674-635X.2015.03.00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晚期食管癌患者常出现严重的恶性食管狭窄,导致进食困难,并继发体质下降,生活质量降低,继发贫血和电解质紊乱使患者后续放化疗受到一定的限制。对不能经口进食维持足够营养者,肠内营养是一个较好的选择[1]。Cramlich等[2]研究显示,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明显优于肠外营养和无营养支持。X线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并发症少,自1981年Preshaw[3]首次报道以来,逐渐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肠内营养手段。姚全军等[4]研究认为X线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和鼻胃营养管置入术均可安全、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但胃造瘘术的临床疗效优于鼻胃营养管置入,且胃造瘘最大限度保留了患者尊严,减少了反流性食管炎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概率,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本院自2009年开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患者因完全性食管梗阻或其他原因,无法经口插管至胃内进行胃内充气而导致DSA引导下胃造瘘失败。2012年de Bucourt等[5]报道先经口插管充气然后在CT引导下行经皮穿刺胃造瘘成功,受此启发,本研究自2012年起对无法经口插管进行胃内充气的患者行全程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治疗,旨在探讨全程CT引导下胃造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