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分子眼科学
人和小鼠视网膜双极细胞的形态及功能比较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6,18(1) : 14-18. DOI: 10.3760/cma.j.issn.1674-845X.2016.01.004
摘要
目的

比较人和小鼠视网膜视杆双极细胞形态和药物模拟对光反应的电流特性。

方法

实验研究。对视网膜冰冻切片行免疫荧光染色,用PKC-α抗体标记视网膜视杆双极细胞,以观察其形态分布特点。在灌流充氧的情况下制备视网膜薄片切片,行视网膜ON型以及OFF型双极细胞的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分别在ON型双极细胞和OFF型双极细胞上给予快速加药40 μmol/L LY3414925或100 μmol/L AMPA,诱导出谷氨酸电流,以记录双极细胞模拟对光反应,并比较人和小鼠的谷氨酸电流动力学的差异,人和小鼠各项数据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检验)进行处理。

结果

人和小鼠的视网膜视杆双极细胞形态分布相似,但PKC-α表达略有不同。膜片钳结果显示人视网膜ON型双极细胞的模拟对光反应的上升相的达峰时间为(1.91±0.11)ms,与小鼠视网膜ON型双极细胞[(0.83±0.08)ms]相比明显较长(U=0.00,P<0.01),而人视网膜ON型双极细胞的模拟对光反应恢复时间为(1.34±0.40)ms,明显短于小鼠[(20.06±3.07)ms](U=0.00,P<0.01)。但人和小鼠视网膜OFF型双极细胞电流动力学即电流幅度[人:(143.0±2.1)pA;小鼠:(136.3±2.2)pA]、反应上升时间[人:(1.91±0.35)ms;小鼠:(1.28±0.52)ms]和恢复时间[人:(220.5±10.8)ms;小鼠:(168.1±29.3)m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视杆双极细胞在人和小鼠视网膜中分布位置和形态大致相似。人和小鼠视网膜ON型双极细胞电流特性有差异。

引用本文: 罗雪, 沈雨濛, 江梦南, 等.  人和小鼠视网膜双极细胞的形态及功能比较 [J] .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6, 18(1) : 14-18. DOI: 10.3760/cma.j.issn.1674-845X.2016.01.00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光感受器细胞、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构成了视网膜三级神经元传导通路。双极细胞是视网膜中第二级中间神经元,接收来自光感受器细胞的信号,将输入信号整合后通过轴突末梢传递至无长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1],在视通路中起中转信号的作用。双极细胞在视觉信号的加工和传递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由于不同类型的双极细胞树突上含有谷氨酸受体不同(mGluR6受体或AMPA/KA受体),因此可产生去级化或超级化的对光反应[2]。根据双极细胞对光反应极性的不同,分为ON型双极细胞(去极化双极细胞或给光中心型细胞)和OFF型双极细胞(超极化双极细胞或撤光中心型细胞)[3]。ON型双极细胞上含有代谢型谷氨酸受体,OFF型双极细胞上含有AMPA受体或KA受体[4]。另外,由于光感受器细胞分为视杆和视锥细胞,因接受视杆和视锥信号输入的不同又可分为视杆或视锥双极细胞。在小鼠视网膜,视杆双极细胞只有ON型,而视锥双极细胞既有ON型也有OFF型[5]。不同类型双极细胞通过突触的联系同时调控神经节细胞的信号输入。过去人们通过模式动物来研究双极细胞对神经元信号整合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帮助找到解决临床眼科疾病的突破口。现在人们利用光敏感蛋白通道在小鼠视网膜双极细胞内表达的方法来挽救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疾病的视力[6]。在此,为找到合适的用于人类的光敏感通道,我们综合运用膜片钳技术和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对人和小鼠双极细胞的形态及电流特性进行研究,并观察人和小鼠的双极细胞对光反应的动力学特点。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