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不同大小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白内障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7,19(10) : 600-605. DOI: 10.3760/cma.j.issn.1674-845X.2017.10.004
摘要
目的:

评估不同大小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后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且既往有RK史的患者16例(26眼),其中RK角膜瘢痕为8刀者3例(6眼),12刀者8例(12眼),16刀者5例(8眼)。由同一手术医师进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8刀者中4眼采用3.2 mm透明角膜切口,2眼采用3.0 mm透明角膜切口;12刀者中4眼采用3.2 mm透明角膜切口,8眼采用2.2 mm透明角膜切口;16刀者中5眼采用3.2 mm透明角膜切口,3眼采用2.0 mm透明角膜切口。分别于术后1 d,1周,1、3、6、12、24、3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并记录角膜RK瘢痕情况,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术后有无并发症发生。对术前与术后1个月、最后1次随访时的各项参数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

结果:

RK角膜瘢痕为8刀者和12刀者术中均未发生RK瘢痕裂开,术毕切口密闭良好;16刀者中采用3.2 mm透明角膜切口者2眼术中发生角膜瘢痕裂开,前房注入无菌空气封闭切口,切口密闭良好,余6眼均未发生术中角膜瘢痕裂开。术后随访时间为1~36(12.9±11.6)个月。26眼术后角膜切口密闭良好,均未出现新发角膜瘢痕裂开。最后1次复查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为0.19±0.12,较术前提高(t=-6.913,P<0.001);等效球镜度(SE)为(-0.43±1.64)D,较术前明显降低(t=-5.983,P<0.001);角膜散光度为(1.92±0.85)D,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P=0.506);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1 893±826)个/mm2,较术前明显降低(t=4.048,P=0.001)。

结论:

采用不同大小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RK术后白内障临床效果均较好,相对安全,建议RK角膜瘢痕为8刀者可采用3.2 mm及以下透明角膜切口,12刀者可采用2.2 mm及以下透明角膜切口,16刀者可采用2.0 mm及以下透明角膜切口。

引用本文: 张景尚, 刘雪, 王进达, 等.  不同大小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白内障 [J] .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7, 19(10) : 600-605. DOI: 10.3760/cma.j.issn.1674-845X.2017.10.00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adial keratotomy,RK)于1953年首次被报道用于治疗高度近视[1],其后不断改进,盛行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RK是在角膜中央光学区外的周边部角膜行数条放射状切口,术后角膜中央变平坦,从而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虽然现在RK手术已被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等角膜激光手术所取代,但几十年后的今天,当年RK患者已到了发生白内障的年龄,需要进行白内障手术治疗。但对于RK术后患者的白内障治疗,一直是白内障医生的挑战。RK手术破坏了角膜的完整性,角膜所能承受的压力及操作力度明显低于正常眼球[2,3]。行超声乳化手术时常规的透明角膜切口,可能引起RK瘢痕的裂开,并且已有相关病例报道[4,5,6,7,8]。有学者建议,当RK瘢痕间距离足够大,可考虑采用透明角膜切口,当RK瘢痕间距离不足时,建议采用巩膜隧道切口,以避免角膜透明切口横切RK瘢痕,发生瘢痕破裂[6,8]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