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后巩膜收缩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9,21(6) : 464-469. DOI: 10.3760/cma.j.issn.1674-845X.2019.06.011
摘要
目的:

评估后巩膜收缩术对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14年12月至2017年04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眼科行后巩膜收缩术的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患者24例(45眼),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屈光度、黄斑区视网膜劈裂高度的状况与手术并发症。对相关计量资料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

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黄斑区视网膜劈裂高度分别为(494±31)、(299±24)、(256±24)、(200±22)、(168±25)μm,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术后1、3、6个月眼轴长度分别为(28.6±2.1)、(28.9±2.0)、(29.3±2.0)mm,与术前[(30.5±2.2)m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眼轴(29.8±2.1)m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的屈光度分别为(-15.14±5.16)D、(-15.64±5.05)D,与术前[(-17.33±7.43)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48),术后6、12个月的屈光度分别为(-15.96±4.97)D、(-17.05±5.10)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对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伴或不伴视网膜脱离的治疗,后巩膜收缩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较好。

引用本文: 刘洋, 王林农, 薛安全, 等.  后巩膜收缩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 [J] .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9, 21(6) : 464-469. DOI: 10.3760/cma.j.issn.1674-845X.2019.06.01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黄斑视网膜劈裂是指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层间出现分离,劈裂可发生在不同范围与不同层次,常常出现在外从状层及神经纤维层[1,2]。若患者已有黄斑区视网膜劈裂又合并玻璃体牵拉时,则很容易导致黄斑裂孔甚至继发视网膜脱离。很多病理性近视的患者常常伴有视网膜劈裂[3,4]。目前临床常用的应对方法是玻璃体切割术和光凝术,然而术后常常发生多种并发症,包括眼压高、医源性黄斑裂孔、二次劈裂等。同时视网膜玻璃体术后要求患者俯卧位,有些患者难以适应[5,6,7]。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所在的团队以优化后的后巩膜收缩术治疗24例(45眼)病理性近视引起的黄斑劈裂,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