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玻璃体切割联合重硅油眼内填充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评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33(2) : 171-174.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02.016
摘要
背景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较一般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成功率低,玻璃体切割联合重硅油眼内填充术的治疗效果已有报道,但结果不一。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重硅油眼内填充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重硅油眼内填充术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20例20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眼均接受20G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联合重硅油填充术治疗。术中根据情况剥除黄斑前膜,必要时联合视网膜切开、眼内激光治疗,晶状体混浊者同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患者自由选择体位,经睫状体平坦部行重硅油取出术,以重硅油取出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为手术成功的标准。术眼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LogMAR视力、眼压、视网膜复位情况及并发症。

结果

患者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为(–14.3±3.0)D,其中7眼为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占35%,7眼合并脉络膜脱离,占35%。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重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复位占95%(19/20),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者占90%(18/20),二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者占5%(1/20),1眼经二次手术后仍有局限性视网膜脱离。术眼LogMAR视力由术前的2.77±0.81增加到术后的1.22±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中未行白内障摘出术的术眼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术后2眼发生非一过性眼压升高。

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重硅油眼内填充术后患者视力改善,术后对患者体位无特殊要求,可有效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

引用本文: 佘海澄, 段安丽, 齐越. 玻璃体切割联合重硅油眼内填充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评估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5, 33(2) : 171-174.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5.02.01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多发生于高度近视眼,黄种人中发生率较高,以中老年女性居多。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玻璃体改变引起的垂直和切线方向的牵引力有关,在伴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患者中,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高于无后巩膜葡萄肿的患者[1],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复发率也高于无后巩膜葡萄肿的患者[2]。另外高度近视患者的眼轴过长及后极部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萎缩均与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较一般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成功率低有关。目前,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常规方法包括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术、玻璃体切割联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术等方法[3,4,5,6,7],但视网膜脱离的复发率均较高,患者多次手术后需进行气体或硅油填充,术后需采取俯卧体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重硅油较水的密度大,在直立体位时对后极部及下方视网膜顶压效果相对较好,理论上适合作为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眼内填充物。亦有研究者使用重硅油填充法治疗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8]。本研究回顾性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重硅油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