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转换为PCV和PNV的多模式影像学特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9,37(1) : 30-34.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9.01.007
摘要
目的

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转换为息肉样脉络膜血管性病变(PCV)和增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

对2009年6月至2017年9月在暨南大学深圳眼科医院初诊为CSC且经微脉冲激光光凝或半剂量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的79例91眼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眼均经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其中治疗后仍存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脱离或复发的CSC者行FFA、OCT、ICGA、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对16例20眼CSC确诊转归为PCV和PNV眼进行分析并行增强深度成像OCT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

结果

治疗的91眼CSC中9例11眼转换为PNV,FFA显示黄斑区多发性斑点状高荧光,ICGA显示黄斑区异常脉络膜毛细血管团状扩张,OCT显示RPE波浪状浅脱离伴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OCTA分层显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团状新生血管位于RPE与Bruch膜之间。共有7例9眼转换为PCV,FFA显示浆液或浆液血性色素上皮脱离(PED)及黄斑多灶性斑点高荧光,ICGA显示异常扩张脉络膜血管网(BVN)伴典型息肉样病灶,OCT示拇指状PED与双层征并伴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OCTA en-face分层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BVN与细小息肉样表现。PCV组和PNV组基线平均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视力)分别为0.282±0.220和0.413±0.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37,P<0.05)。CSC组、PCV组和PNV组SFCT分别为(373.61±65.11)、(296.22±30.24)和(328.63±76.18)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8,P<0.05)。与PCV比较,PNV患者SFCT显著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P<0.05)。

结论

慢性或反复发作的具有脉络膜增厚特征CSC可转换为PNV,具有浆液性或出血性PED的PNV可转换为PCV。多模式影像检查有助于CSC转换为PNV和PCV眼的诊断。

引用本文: 陈青山, 赵霞, 李志, 等.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转换为PCV和PNV的多模式影像学特征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9, 37(1) : 30-34.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9.01.00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oiretinopathy,CSC)是由于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高通透性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层损害进而引起视网膜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的黄斑疾病[1],具有增厚脉络膜伴有Ⅰ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或有增厚性脉络膜病变的慢性或反复发作的CSC可能转换为增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achy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PNV)[2]。研究发现,36%的伴有Ⅰ型CNV的CSC眼会进展成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性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arpathy,PCV)[3]。CSC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与PNV、PCV不同[4,5],但三者均可表现为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高通透性、脉络膜增厚和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um detachment,PED)[5,6,7]。目前已有报道显示CSC可转换为PCV或PNV,但缺乏大样本的、在疾病转换不同阶段的影像学证据[8]。本研究中对由急性或慢性CSC转换为PNV和PCV的患眼多模式影像特征进行分析,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