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视物变形变化及影响因素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9,37(1) : 21-28.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9.01.005
摘要
目的

研究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视物变形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方法,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纳入北京同仁医院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内界膜剥除术+C2F6填充术的黄斑前膜患者39例39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随访情况进行评估。采用M图得出M评分值,评估患者视物变形程度。采用EDTRS视力表测定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视力)。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仪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FT)和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CST)、黄斑区平均厚度(CAT)、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GCL)厚度、内核层(INL)厚度和外层视网膜[外核层(ONL)+外丛状层(OPL)]厚度,并观察外界膜、椭圆体带和嵌合体带的完整性,计算黄斑区容积(CV)。

结果

患眼平均M评分由术前的0.8(0.3,1.1)减小至术后3个月的0.5(0.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3,P=0.044)。术后6个月平均M评分为0.6(0.2,0.8),与术前、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873,P=0.061;Z=-0.288,P=0.773)。其中,术后3个月、6个月水平M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29,P=0.020;Z=-2.858,P=0.004)。术后3个月、6个月垂直M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BCVA为0.40(0.30,0.66),术后3个月为0.20(0.06,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87,P<0.001),术后6个月BCVA为0.30(0.10,0.52),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35,P=0.025)。联合手术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BCVA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613,P=0.009;Z=-2.466,P=0.014);未联合手术组术后3个月BCVA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04,P=0.002),术后6个月较术后3个月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64,P=0.001)。术前M值与术前BCVA、CST、CFT均呈正相关(rs=0.384,P=0.016;rs=0.585,P<0.001;rs=0.601,P<0.001),与GCL、INL、ONL+OPL厚度均无明显相关性。术后6个月水平M值与术后6个月CST、CV、CAT均呈正相关(rs=0.322,P=0.045;rs=0.340,P=0.034;rs=0.336,P=0.036),与术后6个月LogMAR视力、CFT、GCL厚度、INL厚度、ONL+OPL厚度均无明显相关性。术后6个月垂直M值和平均M值与术后各参数均无相关性。术后6个月平均M值与术前平均M值、CST、CV、CAT均呈正相关(rs=0.589,P<0.001;rs=0.330,P=0.040;rs=0.404,P=0.011;rs=0.410,P=0.009),与术前BCVA、CFT、GCL厚度、INL厚度、ONL+OPL厚度均无明显相关性。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术前M值是术后M值的预测因素(调整后R2=0.211,P=0.002)。

结论

黄斑前膜手术可以使多数患者的视物变形症状减轻,术后残余视物变形程度与术前视物变形程度和CFT有关。

引用本文: 梁曦达, 王怡, 刘丽梅, 等.  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视物变形变化及影响因素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9, 37(1) : 21-28. DOI: 10.3760/cma.j.issn.2095-0160.2019.01.00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黄斑前膜是由于不同原因导致某些细胞在视网膜内界膜与玻璃体膜之间增生而形成的纤维细胞膜,引起患眼视物不清和视物变形。中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黄斑前膜在4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为4.0%~18.5%[1]。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术后可有效恢复视力,促进黄斑解剖结构的恢复。然而,黄斑前膜手术后视物变形难以完全恢复,甚至不改善或加重。黄斑前膜患者的视觉生活质量与视物变形程度有关[2]。研究发现,黄斑前膜手术前后视力与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central subfield thickness,CST)、黄斑区内核层(inner nuclear layer,INL)厚度、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ganglion cell layer,GCL)厚度、椭圆体带完整性等黄斑中心凹结构参数有关[3,4,5,6,7,8,9]。然而,关于视物变形与黄斑前膜手术前后黄斑结构及视功能相关性的研究较少。研究认为,黄斑前膜手术前后视物变形可能与CST、INL厚度、内层视网膜厚度、外层视网膜[外核层(outer nuclear layer,ONL) +丛层状层(outer plexiform layer),OPL)]厚度相关,但该结论尚存在一定争议[10,11,12]。目前,对于视物变形的检查多使用Amsler表格,缺乏视物变形程度的量化评估。M图可准确地量化评估视物变形程度,并可分别定量分析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视物变形程度。本研究中采用M图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法评估黄斑前膜手术前后患眼视物变形程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